Skip to content

WT快讯

WeTrying | 币圈快讯早知道

Menu
  • 首页
  • 工具包
Menu

分类: TechFlow

通过WPeMatico自动添加.

桥水基金创始人 Ray Dalio 宣布正式退出其创办的公司

Posted on 2025-08-01 12:3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路透社,桥水基金创始人 Ray Dalio 已出售其所持有的最后一部分股份,正式退出其创办的公司。桥水基金于 7 月 21 日向客户发函确认该消息。消息人士称,文莱主权财富基金已收购桥水的部分少数股权。

Solana 上 Launchpad 混战:凭啥新平台能抢 Bonk 的饭碗?

Posted on 2025-08-01 12:27

撰文:Squid | drift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Solana 上已有数十个同质化的 Launchpad,且每天还在不断新增。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简单框架,帮助梳理行业乱象并引发思考。我们从核心问题切入:

为什么用户会选择新的 Launchpad,而非 Pump.Fun(或如今的 Bonk)?

用户可分为竞拍者与部署者两类。尽管这两类群体高度关联,但由于资金是稀缺资源,竞拍者是我们首先关注的核心群体。

若要分析买家为何选择新平台而非头部平台,答案很简单:他们认为新平台有更多赚钱机会。但其中许多因素是平台无法掌控的,因此本文聚焦于平台可控制的两大驱动因素:

  • 资产(Assets):平台能否创造具有显著差异化价值的资产?

  • 流量(Flows):平台是否有差异化的部署者流程?

让我们深入探讨。

资产(Assets)

人们购买代币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投机(认为代币会升值),二是实用(代币有实际用途)。

  • 投机层面:投机的驱动因素众多,主要包括模因(如 Meme 币)和基本面(如资金储备、现金流等带来的价值)。

但 Launchpad 无法在投机层面形成差异化。模因具有自发性且依赖市场,而收益等基本面因素最终由项目方或产品决定。

  • 实用层面:实用性比较灵活,就是「除了投机,人们为何购买代币?」(当然,实用性与投机紧密相关,因为实用性可推动投机)。例如代币准入权限、手续费折扣、治理权等均属实用性范畴。

Launchpad 可通过提供差异化的配套基础设施与工具,在实用性上形成优势,让部署者从上线第一天就能接入。这类支持形式多样,但竞争可能集中在垂直领域更聚焦的平台。需注意的是,配套设施不仅要赋予代币独特效用,更要创造「有价值的效用」,即给用户一个必须购买的理由。

社交代币案例:Ego vs Time.Fun

两者均尝试将社交影响力代币化,且每个创作者仅能发行一个与推特账号绑定的「灵魂绑定代币」。

  • Ego 的代币虽归创作者所有,但缺乏直接用途。这种「灵活性」导致创作者缺乏动力去构建效用,最终使其代币与 Pump 平台的代币无本质区别。

  • Time.Fun 则不同。它为代币内置了实用功能,让创作者能快速通过代币创造价值并盈利,因此实现了持续的用户活跃度。

(需说明:我认可 Ego 团队,选择该案例是因为相信他们会持续优化。)

此外,「提供效用」不等于「创造价值」。例如,许多基于推文的代币化平台将推文整合到配套设施中,形成「基于价值的精选社交流」。这虽为一种效用,但如果无人使用该社交流,其价值便为零。这类平台往往难以创造真正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价值并非易事,需审慎评估配套设施或设计是否真正有价值。同时,差异化是相对的。当前行业流行的「代币回购工具」和「项目经济与代币飞轮绑定」等功能,虽短期内有价值,但很快会沦为标准化技术。一旦失去差异化,便不再具备吸引力。

综上,从「资产」角度评估新平台时,需思考:代币的差异化体现在哪里?这种差异化是否为代币增加了价值?

我目前关注的领域包括:激励式分布式训练、下一代决策市场(存在一些有趣的机制)、小众现实世界资产(有一些新颖设计)、初始代币发行机制(ICM,处于早期且潜力大)。

流量(Flows)

接下来探讨另一个差异化因素:专属部署者「流量」。这与风投的「交易流」类似,核心是平台能否吸引最热门的项目上线。

从有限合伙人(LP)的视角看,评估风投机构的关键之一是其是否有优质的专属交易流。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 Launchpad。两者的回报结构相似(头部项目贡献大部分交易量 / 收入),且本质是「让创造价值的人选择你而非同质化竞品」。

例如,一种反向观点认为:Believe 初期的成功并非源于机制设计(事实上我不认同这种设计),而是因其创始人 Pasternak 能吸引原本不会发行代币的 Web2 创业者 —— 这就是流量的价值。

大型平台天生具备流量优势:它们拥有用户、生态整合能力和分发渠道。但用户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新平台必须靠切实的差异化才能吸引流量。

以下是流量差异化的几个常见因素:

  • 创始人影响力:加密行业圈子小,人脉至关重要。平台创始人是否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吸引部署者?能否在项目上线后为代币争取社会支持?(例如 Pasternak)

  • 发展势头:平台是否有成功上线案例?例如 Bonk 的 Launchpad 因代币发行成功,激励了更多人在其上发行和竞拍代币,形成「社交飞轮效应」。早期平台应筛选优质项目以提供深度支持,几次失败的上线就可能摧毁一个平台,毕竟飞轮效应是双向的。

  • 专业化定位:若平台聚焦某一细分领域,拥有专业化社区可提升项目曝光度。例如 AI 代理和虚拟资产领域(尽管代币本身同质化),尤其当平台面向非加密原生用户时,专业化优势更明显。

  • 资本形成能力:对偏向商业属性的项目而言,上线初期的融资能力可能影响最终成败。平台的发行机制和覆盖范围是否有助于更高水平的资本形成?

  • 实用性:如前文所述,资产的实用性可直接吸引流量。

综上,从「流量」角度评估新平台时,需思考:部署者为何选择该平台?他们当前选择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差异化是否具有粘性和可扩展性?

市场观点

以下是我对市场上主流 Launchpad 走向的分析(非 Solana 上的已标出所属的链):

  • BonkFun:行业领导者,模因优势显著。其头部地位比想象中更稳固,除非出现全新的激励机制平台,否则难以撼动。

  • Raydium、Jup、Orca(即将推出):资产无差异化,技术已标准化,但凭借品牌和资金优势仍能维持流量。竞争焦点在于商务拓展,谁能吸引更多平台合作,谁能更好地支持热门代币。

  • Pump.fun:在推出更多流媒体功能前缺乏差异化,流量正流失。除非启动激励措施或发布新产品,否则短期内难回巅峰。激进收购或资金运作可能成为变数。

  • Block:因与 WLFI 的合作,在资产层面具备差异化。

  • Zora:(部署于 Base 链)依托 Base 生态的流量成为头部平台,但由于资产同质化,随着更多平台入局,其市场份额可能下滑(但 Base 阵营的支持或许能扭转这一趋势)。

  • Doppler:作为「Launchpad 的 Launchpad」,行业认可度高,发展前景良好。

  • MetaDAO:资产创建有差异化,但需证明治理机制的价值。

  • Vertigo:资产无差异化(反狙击技术已标准化),但仍有机会吸引部署者。

  • Believe:(部署于 BNB Smart Chain)核心优势在于流量,但目前部署者流失,市场情绪不明。我对该项目仍有期待,需通过新上线项目评估其健康度。

  • heaven:(部署于 BNB Smart Chain)设计出色,核心问题是如何吸引高质量部署者,其投资方或能提供助力。

  • The Metagame(部署于 BNB Smart Chain)、Trends:细节未知,但团队是资深加密原生玩家(这一点至关重要),有望在社交领域突围。

总结

  • 垂直化是重要机遇,但必须创造实际价值。

  • 早期布局比押注「防御性」或市场增长更易获得回报。

  • 新颖性应被重视。

7月跨链桥资金流动:BSC 净流入 9 亿美元,以太坊净流出 17.46 亿美元

Posted on 2025-08-01 12:2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月1日,根据 DefiLlama 数据显示,BSC 跨链桥净流入资金达 9 亿美元,位居所有公链之首。其次是 Arbitrum 和 Avalanche,净流入资金分别为 1.63 亿美元和 1.58 亿美元。

以太坊、xDai 分别净流出 17.46 亿美元、4,726 万美元。

多家机构已提交 SOL 现货 ETF 的 S-1 修正文件,CoinShares Solana 质押 ETF 已在特拉华州完成注册

Posted on 2025-08-01 12:18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The Block 报道,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Bitwise、富达(Fidelity)、Canary Capital、CoinShares、Grayscale 和 VanEck 等机构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 Solana 现货 ETF 的 S-1 注册文件修订版。此外,CoinShares Solana 质押 ETF 已在特拉华州完成注册。

 

 

SharpLink:ETH Concentration指标自推出以太坊储备策略已增长70%

Posted on 2025-08-01 12:18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SharpLink Gaming在X平台发文表示,将在持续购买ETH的同时确保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披露数据不局限于发行多少股票或持有多少ETH,而是追踪每份股票的ETH价值,该指标已被命名为“ETH Concentration”,计算方法为:持有的ETH总量÷1,000股稀释流通股,其中包括所有已发行的股票、期权、认股权证和其他可转换股权。自推出以太坊储备策略以来,SharpLink的ETH Concentration指标值已从2.00增长至3.40,涨幅高达70%。

美联储前理事:劳动力市场若没有恶化,美联储9月可能不降息

Posted on 2025-08-01 11:5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金十数据报道,前美联储理事 Larry Meyer 在本周的美联储的议息会议结束后写道,鲍威尔讲话的含义是,如果事情继续像现在这样发展(其中包括重要的一点,即劳动力市场没有恶化),FOMC 很有可能在 9 月份继续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鲍威尔听起来并不排斥降息,只要未来数据和前景的演变表明有充分的理由去降息,FOMC 就会采取降息行动。

“曾通过 ETH 波段盈利 7396 万美元地址”重新买入 2 万枚 ETH

Posted on 2025-08-01 11:1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链上分析师余烬(@EmberCN)监测,一位在 ETH 交易中累计获利 7396 万美元的波段巨鲸开始重新买入 ETH。该地址在过去 4 小时内向 Wintermute 转出 1.73 亿 USDT,随后收到 2 万枚 ETH,价值约 7406 万美元。

该巨鲸此前于 6 月以均价 2540 美元买入 13.2 万枚 ETH,并在 7 月以均价 2923 美元卖出 11.36 万枚,实现 4350 万美元收益。目前,该地址持有 4 万枚 ETH,持仓均价为 3121 美元。

7 月比特币现货 ETF 净流入 60 亿美元,以太坊现货 ETF 净流入 54 亿美元

Posted on 2025-08-01 11:1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加密货币分析师 Trader T 监测, 7 月比特币现货 ETF 净流入达 60 亿美元(约合 52,000 枚比特币),为历史第三高月度流入规模。期间比特币价格从 107,173 美元上涨至 115,761 美元,涨幅达 8%。

同期,以太坊现货 ETF 净流入达 54 亿美元(约合 160 万个以太坊),创下最高月度流入记录,较第二高月度流入规模增长 2.6 倍。以太坊价格从 2,486 美元上涨至 3,698 美元,涨幅达 49%。

ChainOpera AI公链公布子网计划,覆盖AI基建与Agent应用共计20多个子项目,总付费用户突破30万

Posted on 2025-08-01 11:0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ChainOpera AI宣布其AI原生公链将启动20余个子网项目,全面覆盖AI基础设施与多类AI Agent应用,旨在构建一个由社区共创、共建、共享的去中心化智能协作网络。截至目前,平台总用户数已突破200万,累计付费用户超过30万,日交互量达60万次。

在AI基建方面,ChainOpera已上线多智能体协作框架、跨地域训练系统、手机本地隐私推理模块,以及FedML联邦训练平台与ScaleLLM分布式推理引擎等关键子网,打造全栈AI平台。

在Agent应用侧,子网将支持自动交易、策略优化、预测市场、RWA与稳定币自动化、链上任务执行与生产力增强等典型场景,推动AI Agent从底层基础设施能力到终端体验的闭环落地。

这一庞大的社区驱动生态,已初步实现“AI版微信”的构想——用户可通过多个由社区开发者贡献的虚拟AI好友完成日常任务、信息处理与链上交互,助力AI Agent真正走入日常。

美股上市公司 Intchains Group 宣布组建 ETH 财库战略团队,当前持仓量约 7000 枚

Posted on 2025-08-01 10:5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Intchains Group宣布与数字资产主经纪商FalconX达成合作,以扩大ETH战略储备,公开数据显示该公司当前的ETH持仓量约7000枚。此外,Intchains Group还宣布组建ETH财库战略团队,目前已经启动人才招聘,旨在提高ETH的收购效率并推出结构化ETH收益策略产品。

渣打:正研究香港稳定币相关文件,目标是尽快提交申请

Posted on 2025-08-01 10:5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香港电台消息,渣打香港暨大中华及北亚区行政总裁表示,集团仍在研究金管局新发布的稳定币相关文件。随着《稳定币条例》明日生效,集团正在探索可能的选项和应用场景,目标是尽快提交申请。

渣打与安谋及香港电讯合组财团,是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沙盒”参与者之一。

玄惠仪表示,集团此前曾参与”监管沙盒”,并一直专注探索港元市场机会。她认为,稳定币新框架采用风险导向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同时对商业解决方案也持开放态度。集团相信数字资产未来将在金融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摩根大通 CEO:稳定币将成为未来趋势,但需要明确监管规则

Posted on 2025-08-01 10:5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CNBC 报道,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Jamie Dimon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相信稳定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前景,但对比特币持保留态度。他强调,稳定币类似于共同基金,需要明确的监管规则,包括反洗钱、银行保密法和了解客户(KYC)等方面的规定。

此前消息,摩根大通已与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base 达成合作,允许 Chase 银行客户使用信用卡为 Coinbase 账户注资。

BTC 突破 116000 美元,日内跌幅缩小至 1.95%

Posted on 2025-08-01 10:4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HTX 行情数据显示,BTC突破116000美元,现报 115977.99 美元/枚,日内跌幅缩小至 1.95%。

Figma 创始人 Dylan 曾在 21 年表示不会出售 LOOT NFT 并看好 $AGLD 对生态的作用

Posted on 2025-08-01 10:4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X 信息显示,Dylan 曾在 21 年公开表示不会出售 LOOT NFT 并看好 $AGLD 对生态的作用。

他在 X 中谈到:“AGLD 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统一现有的规范。在 mLoot 发布之前,Loot 理论上可以扮演这个角色,但现在我们需要 AGLD 来桥接这两个项目(以及未来更多的项目)。

Hotcoin热币交易所即将上线JUGS和IKA交易对

Posted on 2025-08-01 10:4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官方消息,Hotcoin热币交易所将于2025年8月1日12:00(UTC+8)同时上线以下交易对:

JUGS/USDT(现货)

上线时间:2025年8月1日12:00(UTC+8)

IKA/USDT(合约)

上线时间:2025年8月1日12:00(UTC+8)

IKA是IKA项目的代币,可享受最高20倍杠杆。Ika 是速度最快的并行 MPC 网络,在延迟、吞吐量、去中心化和零信任安全性方面超越所有其他 MPC 网络。

庆祝以太坊十周年,HashKey Cloud 面向 $ETH 质押者推出 HSK 空投计划

Posted on 2025-08-01 10:3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为纪念以太坊十周年,HashKey Cloud 诚邀 $ETH 质押者(须持有≥32个ETH)参与独家 HSK 空投活动!即日起,用户将 $ETH 委托质押至 HashKey Cloud 节点,即可获得 HSK 空投奖励,质押金额越高,时间越长, HSK 奖励越多。

活动时间:2025年8月1日起至 2025年10月31日

参与方式:发送邮件至 contact@hashkey.cloud

奖励机制:$ETH 质押量及质押时长决定 HSK 空投数量

加密 KOL 0xSun:当前已做多ETH,并做空一揽子山寨币

Posted on 2025-08-01 10:3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加密 KOL 0xSun 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目前多空分歧严重,我开了一笔对冲交易,做多ETH,做空一揽子山寨,仓位大概是1:1,和大家交流讨论下思路。

我的逻辑是,ETH是六月末开始的本轮上涨的发动机,主要推动力,一是机构效仿微策略,通过币股融资购买ETH,二是稳定币叙事,ETH是相关的核心基建与结算层。

参考此前微策略购买BTC,推动价格一路上涨的过程,到头来大部分山寨远远没有跑赢大饼。币股和机构用于买入ETH的这部分资金,也不太会外溢到其他山寨上。

数据上,根据CMC,过去30天Top200的代币里涨幅大于ETH的只有20个,还包括Bonk、Zora、CFX、ENA这些明显受利好事件驱动的。

山寨选择上,遵循此前做空的逻辑,优先选择市值偏高、非龙头、走法不强势、存在感低的,并且分散做空,设好止损,防止单个标的爆拉。

假如下半年后市继续走牛,我相信很大概率依然是会由ETH推动,假如走熊,我也不觉得山寨可以独善其身,而ETH至少有机构的购买力托底。会导致这个对冲思路失效的情况,要么是山寨季真的来了,大部分山寨都持续跑赢ETH,要么是ETH震荡或者领跌,而其他山寨反而跌的不多,按照这几个月的经验,我觉得可能性较小。”

昨日美国比特币现货 ETF 净流出 1.1469 亿美元

Posted on 2025-08-01 10:2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加密分析师 Trader T 监测,美国现货比特币 ETF 昨日净流出 1.1469 亿美元。

$IBIT (BlackRock): 流入 1877 万美元

$EZBC (Franklin): 流入 678 万美元

$BTC (Grayscale Mini): 流入 569 万美元

$BTCO (Invesco): 流入 349 万美元

$HODL (VanEck): 流入 331 万美元

$ARKB (Ark Invest): 流出 8992 万美元

$FBTC (Fidelity): 流出 5363 万美元

$GBTC (Grayscale): 流出 918 万美元

 

《香港稳定币草案》正式生效,解析香港数字资产监管:发展历程+沙盒实践

Posted on 2025-08-01 10:22

撰文:赵启睿、Lynne

“香港搭建的数字资产监管框架,及其先行的沙盒用例实践,清晰的呈现了创新如何在合规的框架内实现稳健发展的具体路径。正如《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中所言,香港正不断构建一个“值得信赖和着重创新的数字资产生态圈”,并将持续巩固其在全球数字资产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香港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引言】

一、香港数字资产发展历程

(一)序曲:大陆的“暂停键”与全球的“快进键” (2017-2022)

2017年,中国内地对虚拟资产市场采取了全面叫停的政策,按下了数字资产发展的“暂停键”。当年9月,中国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全面叫停了首次代币发行(ICO)活动,并关闭了境内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旨在有效出清市场风险。此后,内地进一步加强了对“变相交易”和“场外交易”的打击力度,并于2021年9月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的所有业务(包括交易、兑付、中介、广告等)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这一系列高压监管措施,有效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风险可控性。

然而,这种严格的“封锁”在无意中成为全球加密产业的“催化剂”,引发了人才、资本和项目“出海”的浪潮。大量原本活跃在内地的Web3创业者、技术团队和资金开始寻求海外的合规发展空间,加速了Web3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播种和扩张。

在内地实施严格监管的同时,香港的角色则更为审慎和微妙,它既是避免风险外溢的“防火墙”,也悄然成为了观察全球Web3发展的“观察哨”。为了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鼓励金融科技创新,香港金管局于2016年9月率先推出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盒”,随后SFC和保险业监管局(HKIA)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沙盒,并在2017年升级为“沙盒2.0”实现跨界别协调运作。而在同年9月,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就首次就ICO发表声明,指出若代币具有“证券”属性,则可能受到《证券及期货条例》的规管,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此后,SFC持续关注虚拟资产基金经理和交易平台的运作,并于2018年启动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允许企业在受控环境中测试其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包括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业务。

而在应用层面,香港政府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在2020年完成了4个区块链试点项目,涵盖了商标转让、环境影响评估、医药制品追溯性以及公司文件存档记录等政府服务范畴,以探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和效益。2022年6月,政府进一步推出了“共用区块链平台”,并计划开发更多通用服务和参考程式模块,以协助各政策局/部门开发更多区块链应用。

此外,香港还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和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香港金管局于2021年6月启动了“数码港元”项目研究,并在2022年1月发布了《加密资产和稳定币讨论文件》,提出了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构想。香港金管局与国际结算银行创新枢纽辖下香港中心于2021年合作完成了“Project Genesis”项目,旨在试验在香港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2022年,香港政府还亲自参与了香港金融科技周的NFT发行试验计划,旨在测试虚拟资产带来的技术效益。

这一时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的是,在金融与经济战线同中国人民坚定站在一起的香港,为何在大陆严加监管的时候,低调地筹备和研究虚拟资产的监管框架呢?尽管在政策上起步相对较慢,但凭借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厚底蕴、强大的传统金融业基础以及专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为未来更积极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二)棋局的关键:香港的“落子”与战略意图 (2023-2025)

2022年末至2023年,香港数字资产监管政策迎来标志性转折,这被视为香港在这场全球数字经济战略棋局中的关键“落子”。2022年10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首次明确提出将“积极推动”虚拟资产生态发展,标志着监管思路从“风险导向”转向“机遇导向”。紧接着,2022年12月7日,《2022年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修订)条例草案》获得香港立法会通过,正式建立了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强制发牌制度。该制度于2023年6月1日生效,允许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在遵守严格投资者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向零售投资者提供服务。此后,香港进一步批准了虚拟资产现货ETF,使其成为亚太区最大的虚拟资产ETF市场。截至2025年6月,SFC已向10家VATP正式发牌,另有11家机构正在申请中。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指定《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数字资产的监管框架。

选择此时“开门”,笔者解读其为国家层面的一次高层战略选择。在全球加密市场经历了一轮野蛮生长和风险暴露(如FTX、LUNA等事件)后,市场对合规、透明和信任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此时,由香港作为“桥头堡”,代表中国以“合规”、“可控”的模式入场,收拢全球数字资产资源,争夺下一代金融科技话语权,无疑是最佳时机。香港独特的“一国两制”框架使其能够平衡国际金融中心的使命与内地金融安全的考量。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指出,该条例建立了“基于风险、务实且灵活的监管环境”,为香港的稳定币及更广泛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提供了健康、负责任且可持续的发展条件。其目标是凭借完善的监管架构和生态系统,大幅提升对全球Web3人才、资金及项目的吸引力,以赋能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质动力。从而将香港从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球领先的数字资产创新中心,并巩固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桥头堡和“超级联系人”的战略地位。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香港对Web3.0的态度不只是监管,而是要取得平衡,确保市场完整性同时不扼杀创新。

香港的“先行先试”政策也得到了内地城市的积极联动与呼应,预示着“港区试点,内地联动”的潜在模式。例如,蚂蚁数科已将香港列为其海外总部,并成功通过监管沙盒测试。其RWA(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实践获得验证,如朗新集团与蚂蚁数科合作完成国内首单基于新能源实体资产的RWA项目,以及协鑫能科携手蚂蚁数科完成了基于光伏实体资产的RWA,这些项目均通过香港金管局的Ensemble项目沙盒公布。这些案例表明,香港的监管清晰度和国际开放性,正为内地企业在合规前提下参与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提供重要通道。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曾圣钧和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关振球发布的报告认为,可以总结香港稳定币试点经验,加强离岸人民币挂钩稳定币的研究。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自身也发挥了引领导向作用,例如在2022年发行了NFT,随后在2023年成为全国首个政府发行代币化政府绿色债券的地区,并在2024年发行了第二批代币化政府绿色债券。这种战略协同不仅促进了香港数字资产生态系统的发展,也为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连接搭建了新的桥梁。

长图:2015年至2025年8月香港大事纪

二、香港数字资产“双峰监管”框架

香港的数字资产监管体系以其“双峰监管”(Twin Peaks)模式为核心特征,由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与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两大机构分工协作,共同构建了一个既鼓励金融创新又严守风险底线的监管环境。此模式的精髓在于清晰的权责划分:SFC聚焦于虚拟资产的“投资”属性,而HKMA则专注于其“支付”功能。下表将系统性地阐明两大监管机构的职能、法律依据、管辖范围及监管基调,为理解香港的监管蓝图提供一个一目了然的指南。

表:核心监管机构权责对比

香港SFC与HKMA通过明确的职能划分与紧密的合作(如签署谅解备忘录),形成了一个协同互补的监管格局。SFC作为证券市场的守护者,将成熟的投资者保护原则延伸至虚拟资产投资领域;而HKMA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枢,则确保支付型代币的创新不会动摇香港的货币根基。这种双峰并立、权责清晰的模式,共同构成了香港发展成为全球领先虚拟资产中心的坚实制度保障。

三、VASP牌照与稳定币发行监管核心解析

香港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其核心由两大支柱构成: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牌照制度,以及稳定币发行监管。本部分将深入解读这两大框架的要点与监管逻辑。

(一)VASP牌照制度:为交易平台划定红线

自2023年6月1日起生效的VASP牌照制度,是香港监管虚拟资产交易的核心。该制度要求,所有在香港运营或向香港投资者展业的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无论是否交易证券型代币,都必须强制持牌。这一举措旨在将所有相关平台纳入统一、严格的监管体系。

1. 投资者保障:知情、懂险、可承受

为保障零售投资者,监管机构设置了多重门槛。平台在为零售客户开户前,必须评估其对虚拟资产的知识水平,并进行充分的风险披露。在推荐交易时,平台还需确保该建议符合客户的个人情况。其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确保投资者在入市前“知情、懂险、可承受”,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证监会还保留对高风险虚拟资产设置投资上限的权力,为零售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再加一道防线。

2. 客户资产安全与财务稳健

鉴于FTX等平台因滥用客户资金而崩溃的教训,香港在客户资产安全上设立了全球顶级的严格标准。

· 资产“硬隔离”:核心要求是,平台须将客户的虚拟资产交由独立的第三方托管机构(通常是香港持牌的信托公司),并遵循98%冷存储、2%热存储的行业最佳实践,此举旨在最大限度地杜绝平台挪用资产的可能。客户的法定货币也必须存放在独立的信托或指定账户中。

· 财务高门槛:平台不仅要有不低于500万港元的实缴资本和300万港元的流动资金,还必须储备足以覆盖至少12个月运营开支的流动性资产。这确保了平台具备抵御市场风险和持续运营的能力,避免因自身财务问题损害投资者利益。此外,平台还需为客户资产购买经证监会认可的保险。

3. 反洗钱/反恐怖融资(AML/CFT)

虚拟资产的匿名性和跨境特点,使其易于成为非法活动的温床。因此,VASP牌照要求平台必须严格执行“认识你的客户”(KYC)、客户尽职调查(CDD)等AML/CFT措施。这包括持续监控交易、上报可疑活动,并鼓励使用区块链分析工具来提升追踪能力。这些规定旨在提升交易的透明度,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与金融体系的完整性。

4. 代币上架与交易范围

为从源头控制风险,平台必须设立独立的代币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所有计划上架的代币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评估其合法性、安全性、团队背景乃至技术基础。监管明确规定,只有那些非证券性质且被主流指数纳入的高流动性代币,才能向零售投资者开放。这种审慎的筛选机制,旨在保护投资者(尤其是零售投资者)免受劣质或欺诈性项目的侵害,确保市场的公平与透明。

5. 禁止业务活动

为确保平台的中立性,VATP被禁止为其自有账户进行自营交易,核心目的是防范平台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此外,当前指引仍禁止平台发行或交易虚拟资产期货及相关衍生品。这体现了监管机构在面对复杂高风险产品时的审慎态度,优先保障市场稳定。证监会表示将在未来适时审查,考虑向机构投资者开放此类产品的可能性。

(二) 稳定币监管框架:为“准货币”立规

稳定币监管是香港打造全球虚拟资产中心的关键一步,由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主导。相关条例草案已于2025年5月21日通过,并将于同年8月1日正式生效。

1. 聚焦法币挂钩稳定币

监管框架的核心目标是与一种或多种法币挂钩的“指明稳定币”,因为这类资产具备支付潜力,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金融安全。基于Terra/LUNA崩溃的教训,缺乏实体资产支撑的算法稳定币被明确排除在监管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该监管具有域外效力:无论发行人在何处,只要其发行的港元稳定币触及香港用户,就必须遵守香港的牌照规定。

2. 确保“稳定”二字名副其实

要在香港发行稳定币,发行人必须获得HKMA的牌照。核心要求围绕着“稳定”和“可信”展开:

· 1:1全额储备:必须以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提供百分之百的储备金支持。

· 透明可信:储备金必须接受定期的第三方审计并向公众披露。

· 稳健运营:必须建立可靠的赎回机制、严格的AML/CFT措施以及确保网络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的计划。

这些高门槛要求旨在确保稳定币随时可以兑付,防止“脱锚”风险,从而建立市场信心。

3. 审慎起步,鼓励创新

HKMA在牌照发放初期将采取极为审慎的态度,预计仅发放少量牌照,且要求申请人必须证明其稳定币具备明确、真实的应用场景。

香港设立了“沙盒”机制允许有意向的机构在受控环境中测试其业务模式和风控能力。这一“审慎发牌+沙盒试行”的策略,旨在确保首批持牌机构具备标杆作用,同时为监管和市场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最终推动稳定币在支付、跨境汇款等领域的合规应用,巩固香港的金融创新地位。后一章节,我们将继续分析这一机制是如何运行作用的。

四、从申请人视角看监管沙盒全景流程

香港在虚拟资产监管领域的核心策略,是其精心设计的“监管沙盒”机制,这不仅是一个监管工具,更是一个促进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发展的战略平台,旨在拥抱金融科技创新与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投资者之间寻求平衡。香港的“监管沙盒”本质上是一个“监管与创新的对话机制”与“风险隔离的试验场”。

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牌照申请,而是一个漫长、严谨且充满深度互动的“共同进化”旅程。它对申请者的资本、技术、合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了将这一复杂、多阶段的审批流程直观化,笔者构建了以下的“监管沙盒全景流程图”。此图表以时间为轴,详细描绘了从最初构想到最终获得牌照的每一个关键步骤、互动模式与交付成果,旨在为潜在申请者提供一份清晰的行动路线图。

从上图可见,整个流程的设计体现了香港监管机构的严谨性、互动性与穿透性。

1. 准备为王(申请阶段):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内部的“精雕细琢”。HKMA期望申请者在正式提交前,就已完成高度成熟的商业模型设计、技术系统建设和合规框架搭建。这实际上将大部分准备工作前置,确保进入沙盒的是有充分准备的、高质量的参与者。

2. 深度互动(测试阶段):沙盒远非一个被动的观察期,而是一个监管与创新深度碰撞、共同演进的“实验室”。通过指派“个案官员”、建立“聊天室”机制以及要求持续的数据共享和汇报,HKMA得以深入了解创新业务的实际运作风险,而企业也能在监管的指导下,及时调整和优化其方案,降低最终不合规的风险。

3. 高标毕业(评估阶段):“毕业”门槛极高,评估标准直指金融稳定的核心——储备金、赎回机制、风控体系和技术安全。从“原则性批准(AIP)”到“正式牌照”的设计,更是为最终的市场准入设置了最后一道保险,确保所有承诺的资本和系统都已完全到位。

这一严谨的流程并非单纯的监管关卡,它更构建了一个监管机构与创新企业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其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双向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总而言之,香港的监管沙盒机制,特别是针对稳定币发行人的路径设计,是其数字资产监管框架中最具战略远见的组成部分。它超越了传统审批的单向度模式,创造性地将“严格监管”与“前沿创新”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融为一体。

通过这一精心设计的流程,香港不仅为市场设定了全球领先的合规标准,更建立了一个动态的、自我优化的监管与产业互动生态。这既是在为自身的金融稳定保驾护航,也是在向全球宣告:香港有能力、有智慧驾驭数字金融的未来,并致力于成为全球虚拟资产领域最安全、最规范、也最具活力的枢纽。这个“双向赋能”的沙盒,正是香港构建其全球数字金融领导地位的基石。而在文章的第五部分,我们将进入到沙盒内部,以剖析这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五、监管沙盒——通往合规路径下的典型案例

本章通过剖析香港数字资产领域监管沙盒的实践案例,揭示监管视角下的核心考量,试图把握香港在拥抱web3创新进程中的“发展脉搏”。

(一)稳定币监管沙盒:务实先行、解决痛点

2023年7月,香港金管局就实施稳定币发行人监管制度的立法建议开展咨询及宣布推出沙盒安排。2024年7月,金管局公布首批进入沙盒的参与者名单,包括京东币链科技(香港)、圆币科技,以及由渣打银行(香港)、安拟集团和香港电讯组成的联合体。首批三家均计划首先发行与港元挂钩的稳定币。

· 京东币链科技(香港):根据京东币链ceo刘鹏介绍,其稳定币项目(JD-HKD)主要聚焦于跨境支付、投资交易和零售支付三大实际使用场景。通过直接获客与非直接获客(如与合规批发商合作)拓展跨境支付场景用户,与全球合规交易所合作拓展投资交易客户。在零售支付方面,首先在京东全球购港澳站落地,供用户率先在京东港澳地区的电商业务中使用稳定币支付账单。在具体策略上,京东将针对不同行业“量身”打造稳定币支付方案,同时结合京东国际物流场景,将出海的中小企业订单仓库等数据上链,提高企业的支付与融资效率。据报道,京东旗下京东币链已注册 “JCOIN” 及 “JOYCOIN”,市场普遍认为这两个名称将用作其稳定币。

· 圆币科技:作为由香港金管局前总裁陈德霖创办的公司,圆币科技即将推出港元稳定币HKDR,主要面向三大业务场景:跨境贸易、虚拟资产交易和RWA。依托其母公司已获得的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以及HashKey Exchange、Cobo数字资产托管商、连连支付等股东及合作伙伴在web3、托管、支付、交易领域积累的基础和渠道,通过生态协同优势,圆币科技有望布局web3生态支付的全链路,实现web2与web3的无缝连接。

· 渣打银行、安拟集团和香港电讯联合体:安拟集团作为原生web3领域的实践者,负责原生web3应用场景开发,渣打银行作为港元发钞行带动银行客户资源,香港电讯拥有电子支付程序Tap&Go,聚焦零售端客户触达。三方通过联合申请,达到稳定币推广、规模化流通和应用的最大化,实现传统银行客户、传统支付客户以及web3用户的全覆盖。应用场景上,包括web3游戏中的虚拟资产交易、传统金融中的跨境贸易与金融结算等。

值得注意的是,7月23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再次表示,至今与其接触有意申请稳定币牌照的数十家机构,很多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和落实计划,更遑论风险管控的意识和能力。部分能够提供应用场景的机构,却缺乏发行稳定币的技术和管控金融风险的经验和能力。建议其毋需成为发行主体,而是与发行方合作,提供应用场景。总体而言,金管局只会批准数个稳定币牌照,“可能会让不少申请者失望”。

笔者认为,从当前入盒的稳定币发行方来看,金管局在稳定币发行人的考量有以下三点:一是重点考察发行方是否有真实应用场景,尤其是在跨境贸易、电商、金融等实体经济服务领域,能否利用稳定币技术优势在交易中提高支付效率及其他金融便利。二是是否具有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能够确保建立适当的投资者保护措施。三是控制总体发牌数量,避免因缺少前两点必要前提条件造成的金融风险与竞争资源浪费。

(二)Ensemble沙盒:创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促进代币化应用

2024年3月,香港金管局宣布开展Ensemble项目,以促进利用批发层面央行数字货币(wCBDC)进行银行间代币化存款结算,及利用代币化货币进行代币化资产交易。同年5月,成立Ensemble项目架构工作小组,与业界共同建立标准和提出建议,以促进wCBDC、代币化货币和代币化资产之间的互通性。8月,香港金管局公布了Ensemble项目的第一阶段进展,并对四大代币化主题用例进行了介绍,包括固定收益和投资基金、流动性管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及贸易和供应链融资。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表示,“Ensemble”项目是建设关键架构的工程,将推动代币化生态系统在新一阶段发展的规模化,是香港创新金融基础建设设施的核心。在批发层面对央行货币和银行存款进行代币化将为整体的代币化工程注入强大动力。代币化货币和存款,是全面释放代币化潜力的前提。

近一年以来,Ensemble项目已陆续公布诸多用例,本章将选取重点展开介绍。

1. 绿色和可持续金融

蚂蚁数科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贸易和供应链金融两个重点领域的重要参与方,并落地多个用例。除蚂蚁数科合作的三个用例外,华润隆地“充美好”电动汽车充电站代币化案例同样入选香港Ensemble项目,业务模式与朗新科技类似。本节以蚂蚁数科合作的三个用例展开。

· 充电桩行业RWA(与朗新科技合作):朗新科技是国内领先的能源科技企业,其开发了多款能源数字化产品及新能源互联网平台。例如:与支付宝等入口合作的生活缴费平台,为超过4.5亿表计用户提供水电燃热等公用事业的“查询·缴费·账单·票据”线上服务;新耀光伏云平台,通过分布式光伏平台运营,广泛连接各类电站,聚合余量上网的绿电交易;旗下新能源聚合充电平台——新电途,构建充电“AI数智枢纽”,链接新能源车需求与超200万充电设备。由此可见,朗新并非是传统意义上利用数字技术转型的新能源企业,而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数字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即“专注于公用事业领域业务信息化系统的技术与服务供应商”。

本次首单充电桩行业RWA,融资金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由朗新集团将新电途平台上运营的部分充电桩作为支撑资产,基于可信数据在区块链上发行“充电桩”数字资产,每一个数字资产代表对应充电桩的部分收益权。其中蚂蚁链inside产品模块提供数据上链技术支持。新电途上接入的本地、中小型充电站,面临着中小型企业相似的融资难题,如主体信用低、银行融资难等,但也具有熟悉本地资源、市场拓展与运营模式灵活的优势。通过设备运营数据上链,该项目有望为平台上数千家中小型储能、充电桩运营商提供建设、运营支持,帮助储能、充电运营商等能源企业盘活存量优质资产。

· 光伏产业RWA(与协鑫能科合作):蚂蚁数科进一步携手协鑫能科,成功完成了基于光伏实体资产的RWA,涉及金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协鑫能科旗下以户用光伏业务为基础的“鑫阳光”品牌,开展包括户用光伏系统的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工程建设、职能运维等一体化的完整业务体系。协鑫能科将位于湖北省、湖南省的82MW左右“鑫阳光”户用光伏作为RWA支撑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和loT技术结合,将户用光伏项目自身价值、运营、收益等数据打包存储在区块链上,形成数字通证。

· 两轮换电业务RWA(与巡鹰集团合作):将安徽巡鹰新能源集团运营的全国范围内约4000个电瓶车换电柜和1.6万个锂电池作为指定资产,面向私募市场发行,融资2000万人民币。结合loT和区块链技术,将换电项目自身价值、运营、收益等数据储存在区块链上,形成数字代币,以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金回笼,同时增强换电资产流动性和交易性。

通过蚂蚁数科合作的三例新能源RWA案例可以看到一些共性:

一是相较于农产品、房产、餐厅运营等需要人为干预的运营资产,新能源行业充换电的资产具有已接入电源和网络的先天优势,能够在没有人员干预的情况下自主运行、上传数据,排除了有些评论认为“雇佣一个月10万的保洁阿姨擦拭设备”作为运营费用,损害投资人权益的情形。

二是相较于底层资产以大型公司作为融资主体的直接融资,和作为信用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RWA融资以项目形式(上述案例中均为大规模(上百万)个中小型新能源运营终端设备的收益权),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或者说中小企业或运营商的集合体)上提供了新的方案,为海外资金支持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三是蚂蚁数科在其中提供了多项技术,保障投资者权益。例如:loT技术保障资产实时连接,即时跟踪设备运行动态,AI提升运营效率,资产数据上链,保障数据真实可靠等,最终将新能源运营商的充电设备ID、充电设备状态、充电量、充电金额、充电时间等明细数据与多方同步,让资产和收益情况透明可见。

根据以上案例,也为后续的RWA产品潜在的底层资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具备网络化管理、本地运营、已接入电源和网络、直接产生收益这四大特性的存量资产,具有未来成为RWA支持资产的重大潜力。例如本地共享租赁设备(商场里自助租赁的儿童车与滑板车)、智能无人零售机、工业领域租赁设备的收益权、智慧停车收益权、边缘计算节点算力服务租赁收益权等等。

2. 贸易和供应链融资

跨境贸易中所涉及的国际贸易单证繁多,一个跨洋运输可能就需要50页单据和30个相关方,作为重要物权凭证的海运提单,承载了确保货物交付给最终提单上的收货人的功能。然而,目前海运提单依然主要依靠纸质传统方式流转,2024年电子提单使用比例不足4%。2018年,中远海运发起成立全球航运商业网络平台(GBSN),2021年GBSN在香港注册成立,同年7月上线首个“无纸化放货”产品。2022年6月,首个基于GSBN平台的区块链电子提单——IQAX eBL,获得国际保赔集团的核准认可。

电子提单(eBL):蚂蚁数科协助金管局在沙盒内搭建了代币化资产平台,促进传统资产与代币化存款之间的银货对付(DvP)交易,使得全球航运业务网络(GSBN)签发的电子提单(eBL)可在平台上进行代币化交易。并已经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促成使用代币化存款来结算电子提单的转让。该方案显著提升了贸易流程的效率,增强了数据与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为解决贸易融资缺口开辟了新途径。

3. 固定收益和投资基金

固定收益和投资基金聚焦于债券和基金的代币化。在债券市场方面,香港已通过EvergreenHub就绿色债券代币化进行探索:

· 2023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在绿色债券计划下成功发售8亿港元的代币化绿色债券,这也是全球首批由政府发行的代币化绿色债券。该次债券一级发行使用在私有区块链网络上,以T+1货银两讫(DvP)的方式结算代表债券实际权益的证券代币和代表对金管局港元法定货币债券的现金代币。由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提供结算,高盛的代币化平台GS DAPTM负责交收。其后债券流程(包括息票派付、二级市场交易交收及到期日赎回)亦将以数字化形式在私有链网络上进行。

· 2024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再次宣布,在香港政府绿色债权计划下成功发售以港港元、人民币、美港元及欧元计价,总值约60亿港元的数字绿色债券。该批数字绿色债券使用的结算及交收系统为CMU和HSBC Orion数字资产平台,也是全球首批多币种数字债券。

· 传统债券发行或基金买卖的交收程序一般需要2-5个工作日,而代币化债券及基金支持7*24小时的及时支付和结算,能够大幅缩短所需要的时间,同时简化交易流程,消除交收延误,降低相应的风险。

· 2024年8月,在Ensemble沙盒启动仪式上,香港金管局副总裁李达志表示,沙盒中所进行验证的债券发行是想要验证端到端的交易流程,在技术上与此前的代币化债券并不相同。代币化金融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技术层面进行验证。由此可推测,前期的发行测试重点在于在区块链网络及数字资产平台上的发行与交收环节,后期将验证债券在更广泛的不同主体间流转,由此验证代币化绿色债券可实现7*24小时交易相关技术。

货币市场基金方面,汇丰银行和中银香港是该主题下的首批参与者之一。根据两家银行披露,目前已实现将存款和金融资产代币化、代币化存款和代币化资产间的交易,以及将存款代币转账至不同金融机构区块链的可行性。

该用例较好体现了Ensemble如何促进银行间进行传统金融资产的代币化转换与交易,和建设新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目标。下图展示了具体的流程,其中粗箭头表示沙盒中测试的新技术与交易通道。

图:ensemble沙盒支持金融资产代币化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4. 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聚焦于回购协议和财资管理用例,推动银行为客户构建以代币化存款为本的企业财资管理方案。2025年5月,汇丰银行的代币化存款基建投入使用,推出香港首个由银行提供的区块链结算服务。蚂蚁国际是首家采用该方案的企业客户,其下辖公司在汇丰账户的存款经代币化后,通过其内部资金管理平台Whale向汇丰发出指示代币化存款转账交易,成功完成即时的内部资金调拨。通过发挥代币化存款可编程及即时交收的特性,代币化资金管理方案有望提高更加透明、高效和便捷的企业支付及资金管理方案。

六、未来展望

香港搭建的数字资产监管框架,及其先行的沙盒用例实践,清晰的呈现了创新如何在合规的框架内实现稳健发展的具体路径。正如《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中所言,香港正不断构建一个“值得信赖和着重创新的数字资产生态圈”,并将持续巩固其在全球数字资产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香港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随着8月1日《稳定币条例》正式实施生效,亦为香港助推稳定币应用场景,扩展代币化产品种类,提升稳定币和代币化金融产品的流动性和普及度提供了更坚实的制度基础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依托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厚根基、数字资产领域系统性监管框架的先发优势,和连接内地与全球数字资产市场的天然枢纽地位,香港有望跃升成为全球数字资产的关键节点和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核心枢纽,构筑起不可复制的独特竞争力。

火币杠杆启动热币借贷+交易双榜活动,参与瓜分$30,000奖池

Posted on 2025-08-01 10:2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火币HTX官方公告,火币杠杆于7月31日20:00至8月7日20:00(UTC+8)启动新一期借贷+交易双榜活动,覆盖DOGE、SOL、ADA(全逐仓)及TRUMP(逐仓)四大热门币种,总奖池高达$30,000。活动期间,用户完成报名,并参与活动币种杠杆借贷,即可根据借贷量瓜分$20,000奖励;参与活动币种杠杆交易,即可瓜分$10,000奖励。此外,用户在活动期间参与DOGE杠杆借贷,还可享0.99%的超低年化利率。

特朗普对等关税生效时间延迟一周至8月7日

Posted on 2025-08-01 10:1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金十数据报道,当地时间周四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从67个贸易伙伴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15%至41%不等的关税,将关税水平提高到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然而,新关税要到8月7日才会生效,而不是之前的8月1日,这给了各国另一个试图通过谈判降低关税的窗口。一名高级政府官员说,“这是历史性的,这是一个新的贸易体系,这就是我所说的特朗普回合谈判。”白宫官员周四晚间表示,他们希望在新的关税实施日期8月7日之前,与各国达成更多协议。

美 SEC 主席宣布「加密计划」演讲全文

Posted on 2025-08-01 10:17

演讲者: Paul S. Atkins,美 SEC 主席

编译:Alex Liu,Foresight News

美国在数字金融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大家下午好。谢谢 Norm 的热情介绍,也感谢你们邀请我出席。我非常高兴能与各位共聚一堂,尤其是在这个我认为是美国在加密资产市场展现领导力的关键时刻。在分享一些思考之前,我要感谢 America First Policy Institute 召集了这场及时的讨论。此外,为了让合规团队安心,我必须声明,我今天在此发表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并不一定代表 SEC 机构或其他委员的立场。

今天,我想谈谈我和 Hester Peirce 委员所称的「加密计划(Project Crypto)」,这将成为 SEC 在协助特朗普总统将美国打造为「全球加密之都」这一历史性努力中的北极星。但在谈及我们关于加密市场主导地位的计划前,我想先回顾一些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因为它们与我们现在所处的节点颇为相似,而我们塑造的未来,应当配得上我们所继承的遗产。

从梧桐树到区块链:资本市场的演进

创新之风始终席卷着我们的资本市场,有时甚至是飓风般地席卷。1792 年,它吹动了一棵梧桐树的枝叶 —— 在其树荫下,二十多位股票经纪人聚集起来,签署协议,创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那份用羊皮纸手写、不足百字的协议,开启了一个优雅的体系,数代人以来一直主导着资本流动的秩序。

几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市场从未停滞不前。它们随着当代的理念与技术而扩展、演化、重塑。市场之所以充满活力,正是因为有人的参与。市场引导人类的创造力投向社会最棘手的问题,并通过激励机制回报那些开发出最有价值、最受欢迎解决方案的人。这正是亚当·斯密所言「看不见的手」的运行机制:即便人们追求自身利益,市场也能将之引导至服务公共利益的方向。

SEC 的职责,就是保护这样一个市场:让人类的创造力和技能能造福社会。在其历史进程中,SEC 既曾促进过创新,也遗憾地扼杀过创新。幸运的是,前进的力量终将胜出。当我们的监管姿态能以审慎而非恐惧的态度迎接创新,美国的领导地位也总是更上一层楼。

20 世纪 60 年代——那时我尚未参与其中——华尔街正处于牛市,但幕后的市场运作却频频吃紧。大多数清算和结算事务仍需依赖昂贵又繁琐的流程。纸质股票证书堆积如山,必须由职员用推车运送,在华尔街及美国各地金融中心来回奔波。

这种纸质化的清算与结算体系是为一个更温和的年代设计的,显然已经难以承载急剧增长的交易量。某一家公司处理延迟,会拖累整个链条;证券遗失、遭窃的情况频频发生;交易失败大幅上升;一些资本较弱的券商甚至因交易中断而面临破产。无奈之下,交易时间被缩短,交易所甚至在每周三停市,只为让公司有时间处理堆积如山的纸质证书。

时任 SEC 主席形容这场系统性崩溃是「40 年来证券业最为严重且持久的危机 …… 公司破产、投资者信心骤降。」值得肯定的是,SEC 当时积极应对,推动市场参与方建立了今时今日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存管信托与清算公司(DTCC),彻底改变了证券的持有与交易方式。

此后,不再需要纸质证书在客户与券商、券商与券商之间流转。证券所有权开始以电子账本记账的方式完成。证书本身被「冻结」,安全保管于金库之中,而所有权通过电脑系统转移,为今天的清算与结算系统奠定了基础。

像我身边这台电传打字机(ticker tape)一样,它曾是当时市场信息传播的一项突破,让美国人能一行行地实时接收交易信息。但创新不应只是过去的辉煌。

到了 1990 年代后期,电子交易系统风靡,动摇了传统市场结构的许多假设。彼时的 SEC 主席 Arthur Levitt 同样认为,SEC 有责任为电子市场的创新提供监管弹性。于是,在 1999 年推出的《另类交易系统条例》(Reg ATS),允许这些系统以券商的身份进行监管,而非传统交易所。

这将我们带到今天 —— 一个需要美国雄心壮志的时刻,一个可以释放这种雄心的项目。

我们的监管框架不应被固定在模拟时代,拒绝探索新前沿。毕竟,未来正在加速到来,世界也不会等待我们。美国不能只是赶上数字资产革命的脚步,我们必须引领它。

开创未来:美国在金融黄金时代的领导地位

今天,我想向世界宣告,在我领导下,SEC 不会袖手旁观,看着创新在海外蓬勃发展,而我们自己的资本市场却停滞不前。要实现特朗普总统将美国打造为全球加密之都的愿景,SEC 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将我们的市场从链下迁移至链上的潜在益处与风险。

我们正站在资本市场历史的新门槛上。如我前文所述,今天我正式宣布启动「加密计划」,这是一项覆盖整个 SEC 的倡议,旨在现代化证券法规,使美国的金融市场能够全面迁移至链上。

就在几周前,特朗普总统签署了《GENIUS 法案》,为稳定币设立了全球支付领域的黄金监管标准。签署后,他公开支持国会在年内通过加密市场结构立法。我赞赏众议院在这一进程中展现出的跨党派支持,并期待参议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为我们的市场建立起抵御监管滥权的制度结构,巩固美国在全球加密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昨日,总统数字资产市场工作组发布了《PWG 报告》,为 SEC 及其他联邦机构提供了明确建议,旨在建立一套框架以维持美国在加密资产市场中的领导地位。这份报告是一份蓝图,意在确保美国在区块链与加密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正如总统上周所说,他希望「全世界都运行在美国技术的基础设施之上」。我已准备好助其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我启动了加密计划,并指示 SEC 的政策部门与由 Peirce 委员领导的加密工作小组密切合作,迅速制定实施《PWG 报告》建议的方案。加密计划将确保美国继续成为世界上最适合创业、开发前沿科技、参与资本市场的国家。我们将把曾因上届政府的「以执法代替监管」政策和「第二版切断渠道行动(Operation Chokepoint 2.0)」而逃离美国的加密企业重新带回国内。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新入场者,SEC 都欢迎那些渴望创新的市场参与者。

将加密资产带回美国:SEC 的新时代

加密计划将涵盖 SEC 内部的一系列举措。

首先,我们将致力于让加密资产的发行重回美国。那些复杂的离岸公司结构、伪去中心化的表演,以及关于加密资产是否属于证券的混乱,将成为过去。特朗普总统已经表明,美国正处于其「黄金时代」——而在我们的新议程下,加密资产经济也将步入黄金时代。

根据《PWG 报告》的建议,我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在美国尽快建立起一个适用于加密资产发行的监管框架。资本形成是 SEC 使命的核心之一,但长久以来,SEC 忽视了市场对选择的需求,并对基于加密的融资模式形成了打压。这导致加密市场逐渐远离资产发行,美国投资者被剥夺了通过这一技术参与到有生产性的经济活动中的机会。SEC 长期以来对加密资产采取回避态度,「先开枪后提问」的方式,应该成为历史。

尽管 SEC 过去的立场是将多数加密资产视为证券,但实际上,大多数加密资产并非证券。然而,由于「Howey 测试」的适用范围含糊,一些创新者为了保险起见,将所有加密资产都当作证券处理。美国的创业者正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各类传统系统与工具的现代化。比如,俄亥俄州现任联邦参议员、前企业家 Bernie Moreno,在竞选前创立了一家将汽车产权证上链的公司。他看到了产权转移中的效率问题,并以区块链技术提出了实用的解决方案。

这些创业者需要、也应当拥有一套清晰的判断标准,帮助他们判定其业务是否受证券法约束。我已指示委员会工作人员制定明确的指南,便于市场参与者判断一项加密资产是否属于证券或是否构成投资合约。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们根据这些明确标准,将加密资产归类,比如数字藏品、数字商品或稳定币,并评估其交易的经济实质。通过这些分类,市场参与者可以判断发行方是否存在持续承诺或义务,进而判断该资产是否构成投资合约。

此外,被认定为证券不应成为发展的原罪。我们需要一个适应加密证券的监管框架,使这些产品能在美国市场内蓬勃发展。许多发行方会倾向于利用证券法所提供的产品设计灵活性,投资者也将从分红、投票权等证券属性中受益。项目方不应被迫在非理想阶段就设立 DAO、创建离岸基金会,或早早去中心化。我对加密证券在商业中的新应用感到振奋,例如通过代币化股票参与区块链共识机制等。

因此,对于那些确实属于证券法范畴的加密资产交易,我已要求工作人员提出专门的披露规定、豁免条款和「安全港」制度,包括针对所谓的「首次代币发行(ICO)」、「空投」和网络奖励计划等。我们的目标,是让发行方不再因法律风险而排除美国用户,而是选择将美国用户纳入发行计划,以享受法律确定性和友好的监管环境。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一方向,就有可能迎来一场创新的寒武纪大爆发。

此外,许多公司希望将普通股、债券、合伙权益等证券进行「代币化」,或者代币化他方发行的证券。由于美国监管障碍,这类创新大多发生在海外。同时,我们政策部门也接到很多申请——从华尔街耳熟能详的公司,到硅谷的独角兽企业——它们都希望获得批准在美国境内分发证券代币。我已要求委员会与这些公司合作,在合适情形下提供监管豁免,确保美国不被甩在加密创新的身后。

增强自由:提供多样化托管与交易场所选择

第二,若要实现总统的目标,SEC 必须确保市场参与者在选择托管和交易平台时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正如我曾指出,拥有和自主管理私有财产的权利是美国核心价值之一。我坚信,个人有权使用自托管钱包来持有其加密资产,并参与链上活动,如质押等。然而,部分投资者仍会选择将资产托付给经 SEC 注册的中介机构,如券商或投资顾问,而这些机构在提供托管服务时需承担额外监管要求。

在我的任期内,落实《PWG 报告》关于「现代化 SEC 对注册中介机构托管义务」的建议将是一项优先事项。前一届政府推行的「特殊目的券商框架」、SAB 121 文件,以及「切断渠道行动 2.0」,导致如今市场上几乎没有合规的加密资产托管服务提供者。现有托管规定并未考虑加密资产特性。我已指示工作人员研究如何对现行制度进行适配,包括必要时提供豁免或修改规则,以促进加密资产托管服务的发展。

《PWG 报告》同时建议,应允许市场参与者在最有效的许可结构下开展多线业务。我们不能强迫他们被嵌入一个不合时宜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式监管体系。我支持允许他们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最适合其业务的监管路径。

推动超级应用: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横向整合

第三,我担任主席的另一项重要目标,是允许市场参与者在「超级应用(Super-Apps)」框架下进行创新。很多人问我:「什么是超级应用?」很简单:证券中介机构应能在一个平台、一张牌照下,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一家拥有替代交易系统(ATS)的券商,应能同时提供非证券类加密资产交易、证券类加密资产交易、传统证券服务,以及质押、借贷等服务,而无需申请超过五十个州的牌照,或多张联邦级执照。

目前联邦证券法并不禁止注册交易平台上线非证券资产。我已指示委员会员工制定进一步的指导和方案,推动这类「超级应用」落地。也许最终我们会把它命名为「Reg Super-App」。

根据《PWG 报告》建议,SEC 应与其他监管机构协作,为注册中介建立最简洁高效的许可制度,避免让它们同时受多重监管。这种模式在银行业已被广泛采纳,例如银行普遍无需额外注册为券商或清算机构。监管机构应尽可能以最低必要剂量提供监管,保护投资者同时激励企业成长。我们不应用过度、家长式的监管把企业逼到海外,也不能让监管负担偏袒资源丰富的大公司,从而扼杀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根据《PWG 报告》的具体建议,我已指示委员会制定一套框架,使非证券类加密资产与证券类加密资产可以在同一 SEC 监管平台上并行交易。此外,我已要求评估如何运用委员会的权力,允许某些加密资产在非 SEC 注册交易平台上线。这样不仅能让州许可平台提供更多资产,也将为 CFTC 监管的平台提供保证金功能,尽管国会尚未给予其额外权限,这将释放出更大的流动性。

释放美国市场潜力:美丽强大的链上软件系统

第四,我已指示委员会工作人员更新那些陈旧的监管规则,以释放链上软件系统在美国证券市场中的潜力。链上软件形式多样——其中一些系统是真正去中心化的,不依赖任何中介运营;另一些则由特定运营方维护。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在我们的金融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任何关于加密资产的市场结构监管框架,都必须为不依赖中心化中介的链上软件开发者提供明确路径。去中心化金融(DeFi)软件系统——例如自动化做市商(AMM)——能实现自动化、非中介的金融市场活动。美国联邦证券法一贯假设市场中存在需监管的中介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强行引入中介,只为迎合旧有监管逻辑。若市场本身能够无中介运作,我们应予以尊重。

我们将为这两种模式——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在美国市场中各自的发展留出空间。我们将保护那些单纯发布软件代码的开发者,合理划清中介参与与非中介活动之间的界限,并为那些希望运营链上软件系统的中介机构制定清晰、可行的监管规则。DeFi 及其他链上软件系统将成为我们证券市场的一部分,而非被冗余或过度的监管所扼杀。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我们需要修改现有规则。例如,若要支持证券的链上交易,我们可能需修订《全国市场系统法规》(Reg NMS)。事实上,早在二十年前我就曾与时任委员 Cynthia Glassman 联合撰写反对 Reg NMS 的异议意见,而今天看来,当年的担忧更具现实意义。过去二十年里,Reg NMS 所施加的过度要求扭曲了市场活动,阻碍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自然演进。国会当年设想的,是让「竞争力量而非多余监管」主导全国市场系统的发展。我将努力推动我们回归这一初衷,进一步促进市场中的创新与竞争。

推动创新:商业可行性是我们的北极星

最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美国经济的引擎。特朗普总统曾称美国为「建设者之国」。在我领导下,SEC 将鼓励这一精神,而不是用繁文缛节与一刀切的规则加以压制。当前委员会正在积极考虑一些业界提出的改革建议,以激发创新活力;同时,我们也在探讨引入「创新豁免机制」——使注册与非注册机构可以快速将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推向市场,即使这些模式与现有规则不完全匹配。

在我的设想下,这一创新豁免机制将允许技术先锋与商业创想者立刻参与市场,而无需遵守那些不合时宜或阻碍经济活动的繁琐规定。相应地,他们将需要遵守一些基于原则的条件,以实现联邦证券法的核心政策目标。这些条件可能包括:定期向 SEC 报告的承诺、引入白名单或「认证池」功能,以及仅允许符合合规功能标准(如 ERC3643)的证券代币进行流通。我鼓励市场参与者与 SEC 员工在制定模型时,都将「商业可行性」作为核心考量。

结语

在推进上述各项优先事项的同时,我期待与政府其他部门协作,共同努力将美国打造为全球加密之都。这不仅是一场监管模式的转型,更是一场跨世代的机遇。

从梧桐树下的纸质协议到区块链上的电子账本,创新之风依然劲吹。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股风继续推动美国的领导地位不断前行。毕竟,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从未满足于追随他人。我们不会在场边观望。我们将引领潮流。我们将亲自构建。而且,我们将确保下一个金融创新篇章,在美国书写。

非常感谢各位今天的聆听。请关注我们即将发布的公告与提案,欢迎您一如既往地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Matrixport 与 DDC Enterprise Limited 达成合作, 深化比特币战略布局

Posted on 2025-08-01 10:1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全球领先的加密金融服务平台Matrixport宣布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DDC Enterprise Limited (股票代码:DDC)达成战略合作,为其比特币托管业务提供支持。根据合作框架,DDC将把Matrixport 集团旗下合规数字资产托管商Cactus Custody纳入其动态托管网络,以此强化其比特币资产的安全保障、合规管理及运营灵活性,有效支撑其日益增长的比特币持仓管理需求。

依托于Matrixport的合规监管资质与技术优势,DDC进一步夯实了其比特币战略布局的举措。双方亦通过此次合作,拓展了机构级数字资产服务在全球市场的覆盖维度。

菲律宾政府采用 Polygon 区块链存储政府文件记录

Posted on 2025-08-01 10:0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Cryptoslate 报道,菲律宾政府正式推出基于 Polygon 区块链的政府文件验证系统,以实现公共服务现代化并提升国家记录的可信度。

该系统由菲律宾预算管理部(DBM)于 7 月 30 日推出,允许用户通过存储在 Polygon 区块链上的加密哈希值验证特殊拨款发布令和现金分配通知等政府文件的真实性。系统与本地区块链公司 Bayanichain 合作开发,用户可通过官方门户网站扫描二维码或输入参考代码来验证文件完整性。

昨日美国以太坊现货 ETF 净流入 1709万美元

Posted on 2025-08-01 10:0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加密分析师 Trader T 监测,昨日美国以太坊现货ETF净流入 1709万美元。

ETHA(BlackRock):净流入 1827万美元

FETH(Fidelity):净流入 562万美元

ETHE(Grayscale):净流出 680万美元

港媒:香港本地银行或在市场开放稳定币发行后增强财管服务吸引内地客户

Posted on 2025-08-01 10:0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港媒明报报道,随着香港市场开放稳定币发行,可能令香港本地银行增强财富管理服务并可能透过此类服务吸引更多内地客。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称,在港发行稳定币可能会加剧银行间竞争,尤其是在零售支付领域,因为稳定币在成本和速度方面具有潜在优势,预计稳定币将继续成为加密货币资产交易的门户,香港本地银行可能会吸引寻求离岸加密货币投资的本地和跨境客户。

PeckShield:7 月共发生 17 起重大加密安全事件,损失达 1.42 亿美元

Posted on 2025-08-01 09:5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PeckShield 披露,2025 年 7 月共发生 17 起重大加密货币安全事件,总损失达 1.42 亿美元,较 6 月的 1.116 亿美元增长 27.2%。值得注意的是,GMX 黑客已归还约 4,050 万美元的加密资产。

7 月份五大安全事件分别为: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DCX 损失 4,420 万美元、去中心化交易所 GMX 损失 4,200 万美元(已追回)、BigONE 交易所损失 2,800 万美元、WOOX 损失 1,200 万美元以及 Future Protocol 损失 420 万美元。

两个新建钱包在 8 小时前累计买入 6.8 万枚以太坊,价值约 2.52 亿美元

Posted on 2025-08-01 09:5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链上分析平台 Lookonchain(@lookonchain)监测,两个新建钱包地址 8 小时前累计购入 68,297 枚以太坊,总价值约 2.52 亿美元。

数据显示,自 7 月 9 日以来,共有 12 个新建钱包地址累计购入 790,449 枚以太坊,总价值约 29.2 亿美元。

Figma 上市首日暴涨 250% 的深层逻辑:为什么 AI 时代协作平台更加不可替代?

Posted on 2025-08-01 09:42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AI能生成一切的时代,一个”画图工具”反而更值钱了?7月31日,Figma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日收盘市值高达563亿美元,P/S倍数超过60倍。相比之下,SaaS行业的平均P/S倍数仅为7倍,这个数字不仅远远超过Adobe、Salesforce等成熟SaaS公司的估值水平,甚至比两年前Adobe试图收购它的200亿美元报价还要令人震撼。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个估值是在AI设计工具爆发、ChatGPT能够快速产出设计稿、Midjourney可以生成精美图像的背景下给出的。按照常规逻辑,当AI能够自动化设计工作时,传统设计工具的价值应该被削弱才对,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投资者为什么愿意为一个协作设计平台支付如此高的估值?这背后究竟反映了对未来什么样的判断?当我深入研究Figma的IPO招股书,分析其9个多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46%的年增长率、132%的净收入留存率这些闪亮数据时,我发现了一个颠覆性的认知:人工智能技术不是在消灭协作平台,而是让真正的协作平台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这种稀缺性正在重新定义整个软件行业的价值逻辑,也为我们理解全球科技投资格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这个重新定义的过程中,一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优质标的正在等待被重新发现。

一个惊人数据背后的商业秘密:非设计师用户占比三分之二

Figma最颠覆性的不是收入或功能,而是用户构成:1300万用户中有三分之二并非专业设计师。这背后是企业协作方式的深刻转变——从以工种为核心的流程到以协作为核心的系统。Figma不再只是设计工具,而是跨职能协作平台。AI时代,企业愿意为「让人更好协作」而非「让人单打独斗」的工具付费。

让我先分享一个让人震惊的数据:Figma的1300万月活用户中,三分之二不是设计师。这意味着产品经理、开发者、市场人员、运营专员、甚至CEO都在使用这个最初被定义为”设计工具”的软件。如果你觉得这只是用户群体的自然扩展,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数据背后隐藏着现代企业工作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及软件行业即将到来的一次范式转移。

在传统的企业工作流程中,设计是一个相对孤立的专业领域。设计师在自己的专业软件中创作,完成后将文件交付给产品经理审核,再传递给开发者实现,最后由运营人员进行推广。这种线性的、分割式的工作流程在互联网早期是有效的,因为当时的产品复杂度相对较低,迭代速度也比较慢。但在当今这个产品生命周期以周甚至天为单位的时代,这种工作方式已经成为效率的巨大障碍。

根据德勤的研究,57%的商业领袖预测AI将在未来三年内”实质性地改变”他们的公司,但这种改变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Figma用户构成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对实时协作、跨职能合作的迫切需求。当产品经理能够直接在设计文件上标注需求、开发者能够实时查看设计规范、运营人员能够快速制作营销素材时,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效率会发生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这种协作方式消除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和误解,让最终产品更接近最初的设计意图。

我发现,Figma用户构成的这种变化实际上预示了一个更宏大的趋势:在当下,软件的边界正在消失。过去我们习惯于将软件按照功能进行分类:设计软件、开发工具、项目管理软件、沟通协作软件等等。但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些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个优秀的协作平台不再只是提供特定功能,而是成为承载整个工作流程的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的价值,远远超过传统功能软件的简单加总。

从商业模式角度看,这种用户构成的变化带来了收入结构的根本性优化。企业付费本质上是为管理和协作支付,而不仅仅是为设计师角色的工具付费。传统的设计软件主要靠设计师付费,天花板很明显。但当三分之二的用户都是非设计师时,平台的可扩展性就变得近乎无限。每个企业的设计师可能只有几个,但产品经理、开发者、运营人员的数量却是设计师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种用户结构的变化,为平台带来了指数级的收入增长潜力,也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愿意给Figma如此高的估值溢价。

AI时代的反直觉现象:协作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很多人以为AI能削弱协作需求,但现实是反直觉的:AI提升了信息复杂度、压缩了决策周期,引入更多非设计角色参与。设计不再是”做一个版本”,而是”实时调试多个版本”,Figma通过设计系统保证了品牌一致性,也成为智能协作的决策中枢。协作不降维,反而升级为AI系统的底座之一。

当我深入分析Figma在AI浪潮中的战略布局和用户行为变化时,发现了一个极其反直觉但又合乎逻辑的现象:AI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削弱协作平台的价值,反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强化了它们的战略地位。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揭示了我们对AI影响的理解存在着根本性的认知偏差,也为判断未来软件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传统的观点认为,当AI能够自动生成设计稿、编写代码、制作图表时,对应的专业软件和协作工具的价值会被削弱。这种观点的逻辑看似合理:既然AI能够直接产出结果,为什么还需要复杂的工具和繁琐的协作流程?但Figma的实际数据完全颠覆了这种预期。2024年,Figma推出了180个新功能更新,其中大部分都与AI能力集成相关,包括自动布局优化、智能组件推荐、设计规范检查等等。而这些AI功能的推出不仅没有降低用户的协作频率,反而推动了团队协作活跃度的显著提升。

关键在于我们对”设计工作”本质的理解。设计从来不是简单的”生成图形”或”创作画面”,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包含需求理解、用户洞察、策略制定、方案探索、反馈整合、迭代优化等多个环节。AI确实能够在”方案生成”这个环节提供强大的支持,让设计师能够快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但这反而让其他环节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当AI能够生成10个设计方案时,如何在团队中讨论这些方案的优劣?如何结合用户反馈和业务目标来选择最佳方案?如何确保选定的方案能够被正确地实现和部署?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强的协作机制来解决。

AI技术还带来了设计工作时间轴的压缩。在传统模式下,一个设计项目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来完成,团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逐步的沟通和调整。但当AI能够快速生成设计方案时,项目的时间轴被大大压缩,这就要求团队具备更高的实时协作能力。异步的邮件沟通和定期的会议评审已经无法满足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模式,需要基于平台的实时协作、即时反馈、快速迭代机制。

同时,这种时间轴压缩也带来了一个更深层的挑战:虽然AI对各个工作的内容生成都有提效和帮助,但我们也都知道AI最大的问题是出错、不精确。当多个角色都开始使用AI快速产出内容时,如何确保品牌一致性和设计质量就成了关键问题。这正是协作设计平台的价值所在——Figma通过在线协作和设计系统使得不同角色的内容生成不会散架,保证了企业软件、体验、品牌的一致性。

进一步来看,AI技术的应用实际上增加了设计决策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要求团队具备更强的集体智慧和决策机制,而协作平台正是这种集体智慧发挥作用的载体。平台不仅要承载AI生成的多样化内容,更要提供有效的评估、讨论和决策工具,帮助团队在众多选项中做出最优选择。

从商业角度看,AI驱动的协作需求增长为平台创造了新的收入机会。传统的SaaS模式主要通过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长来计费,但在AI增强的协作模式下,平台可以基于协作的复杂度、AI处理的工作量、智能服务的价值等维度来定价。这种多维度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模式,为协作平台带来了更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平台经济的新逻辑:从功能堆叠到生态协同

76%的Figma用户使用多个产品,不是功能多,而是协同强。AI让数据、流程、权限横跨多个角色与场景,用户在生态中流转越深,迁移成本越高。年付费超10万美元的客户激增47%,说明企业已将Figma视为「高粘性协作平台」,而非单点工具。这就是平台型公司的护城河新范式。

深入研究Figma的商业模式演进,我发现了平台经济在当前时代的一个关键特征:多产品协同效应正在成为决定平台价值的核心因素,而传统的功能竞争逐渐失去意义。这种变化不仅重新定义了软件公司的产品策略,也为我们理解平台经济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

Figma用户中76%使用两个以上产品,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隐藏着现代企业软件消费的深刻变化。在传统的SaaS时代,企业通常会为每个具体需求采购相应的专业软件:设计需求用设计软件,项目管理用项目管理软件,沟通协作用即时通讯软件。这种”点状采购”模式在功能相对独立的时代是有效的,但在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的今天,这种割裂的软件使用方式成为了效率提升的最大障碍。数据无法打通、流程难以衔接、用户体验不一致等问题让企业付出了巨大的隐性成本。

Figma的多产品策略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产品生命周期生态系统。从最初的创意讨论(FigJam)到具体的设计执行(Figma Design),从开发交付(Dev Mode)到内容营销(Figma Buzz),从网站建设(Figma Sites)到演示汇报(Figma Slides),每个产品都覆盖了数字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之间不是简单的功能堆叠,而是形成了有机的协同关系:在FigJam中产生的创意可以直接转化为Figma Design中的设计元素,Design中的组件可以自动生成Dev Mode中的代码规范,设计资产可以无缝应用到Slides的演示文稿中。

这种产品协同的价值在当前被进一步放大。AI技术让不同产品之间的数据流转和智能处理变得更加流畅,用户在一个产品中的行为和偏好可以被AI学习并应用到其他产品的体验优化中。比如,用户在Figma Design中经常使用的颜色搭配和字体组合,可以被AI识别并自动应用到FigJam的模板推荐中;用户在Dev Mode中的代码偏好,可以影响AI在Design中的布局建议;用户在Slides中的演示风格,可以指导AI在其他产品中的内容生成。这种跨产品的AI协同创造了传统工具无法实现的用户体验。

从用户粘性角度分析,多产品使用带来的迁移成本是指数级增长的。当用户同时使用多个关联产品时,迁移成本不仅包括每个产品的单独成本,还包括重新建立产品间协同关系的系统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多产品生态中积累的工作流程、协作习惯、数据关联等”软资产”,往往比具体的文件和设置更难迁移,这些软资产构成了平台最强的护城河。

我注意到Figma年付费超过10万美元的大客户数量增长了47%,达到1031家,这些客户贡献了37%的总收入。这种收入集中度反映了平台价值的马太效应:组织规模越大,跨部门协作需求越复杂,越能从多产品协同中获得价值,也越愿意为这种价值支付更高的费用。大型组织通常有专门的设计团队、产品团队、开发团队、运营团队,这些团队之间的协作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他们对协作平台的价值感知和付费意愿都更强。

更深层的商业逻辑在于,多产品平台改变了软件行业的竞争维度。在平台时代,竞争的核心转向了生态的完整性和协同的效率上。用户不再只关心产品的功能强弱,更关心整个平台能否支撑完整的工作流程,能否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能否实现数据和流程的无缝连接。

从全球软件市场的发展趋势看,我预测未来的企业软件市场将主要由这种多产品协作平台主导。这个趋势对所有软件公司都提出了新的战略选择:要么发展成为平台,要么成为平台生态的一部分,要么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中国市场的独特机遇:战略价值的重新发现

中国拥有相对庞大的设计师群体和活跃数字经济,为本土协作平台创造独特机遇。MasterGo作为国内唯一对标Figma的平台,具备技术实力、头部客户认可、本土化优势和政策红利。在AI布局上甚至比Figma更早,代表重要战略价值标的。

当我把分析视角从Figma转向全球软件市场格局时,发现了一个极其有趣且充满机会的现象:虽然美国诞生了Figma这样的协作设计平台标杆,但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为本土创新创造了一个巨大且相对独立的价值洼地。这个洼地不仅存在于市场需求层面,更体现在技术发展路径、商业模式创新和生态系统构建等多个维度。而在这个价值洼地中,正有一个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优质标的在等待被重新发现。

中国设计软件市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规模效应上。中国拥有相对庞大的设计师群体和活跃的数字经济生态。从电商平台的商品页面设计,到新能源行业的HMI设计,到企业数字化的系统搭建,中国市场的设计需求在数量、种类、复杂度和迭代速度上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种市场环境为协作设计工具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快速的成长土壤,也对工具的性能、稳定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MasterGo作为国内唯一能与Figma对标的协作设计平台,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潜力。从技术架构看,MasterGo同样采用了Web原生的协作设计架构,支持多人实时编辑、版本管理、设计系统等核心功能。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打磨,MasterGo已经能够稳定支撑数百人同时在线的大规模团队协作,单个项目支持十万级图层编辑,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MasterGo还具备了私有化部署能力,这为金融、政企等高安全要求的客户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更深层的机遇来自于文化和工作方式的差异。中国企业的组织文化更加强调集体决策和跨部门协作,这种文化特征对协作设计工具提出了独特的需求。比如,中国企业更习惯于通过群体讨论来完善设计方案,更重视设计过程中的实时沟通和快速反馈,更需要设计工具能够支持大规模团队的同时在线协作。同时,中国企业的决策速度普遍较快,产品迭代周期更短,这就要求设计工具能够支持高频率的版本更新和快速的设计变更。这些需求特征与海外市场存在显著差异,而MasterGo恰恰在这些方面建立了强大的产品优势。

从市场表现看,MasterGo已经获得了头部客户的高度认可。通过”共创计划”,MasterGo深度绑定了中国电信、招商银行、美团、百度、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客户,上线三年就获得了近80%的企业市占率,有百余家头部企业付费使用。这种客户基础的建立不仅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强大的口碑效应和行业影响力。MasterGo的NPS(净推荐值)超过50%,63%的用户认为其体验排名第一,这种用户满意度水平在企业软件领域是非常罕见的。

从支付能力和商业化潜力看,中国市场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创造空间。我注意到Figma的一个有趣数据:虽然国际用户占其总用户的85%,但国际收入只占总收入的53%。这种用户与收入的不匹配反映了不同市场在支付能力、付费习惯和价值认知上的差异。中国企业对于能够显著提升效率和竞争力的工具,通常具备很强的付费意愿和较高的价格承受能力。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和头部企业中,对专业设计工具的投资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准配置。这为MasterGo的商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政策环境的变化为国产软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法规的实施,让企业对软件的自主可控要求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特别是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大型国企等重要客户群体中,使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已经成为合规要求。Figma曾经出现过对大疆等中国企业的断供风险,这让很多企业意识到拥有自主可控设计工具的重要性。MasterGo作为国产协作设计软件的代表,不仅填补了这个空白,更是解决了企业在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方面的核心担忧。

更有战略意义的机遇在于AI技术与本土需求的深度结合。在AI能力布局上,MasterGo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前瞻性和执行力。据公开信息显示,MasterGo在AI大潮中动作相当敏捷,比Figma更早上线了AI Coding Agent类生成网站代码的功能,也是全球最早一批宣布支持和拓展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的软件平台。这种在AI技术应用上的积极态度和快速执行能力,体现了团队对技术趋势的深度理解和产品创新的敏锐嗅觉。

中文语境下的设计需求、中国用户的交互习惯、本土企业的协作模式,这些都为训练”更懂中国用户”的AI设计助手提供了独特的数据基础和应用场景。当这种本土化的AI能力与强大的协作平台相结合时,将产生海外产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价值。MasterGo基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度理解,有机会在AI能力的本土化应用上实现突破,从而建立起更强的竞争壁垒。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中国拥有完整且独特的数字化工具链生态。从钉钉、企业微信等协作平台,到各种项目管理、代码托管、持续集成工具,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工具栈与海外存在显著差异。一个成功的协作设计平台需要与这些本土化的工具进行深度集成,提供无缝的数据流转和工作流衔接。这种本土生态的集成能力,是海外产品很难快速建立的核心竞争力,也是MasterGo相对于Figma的重要优势之一。

最重要的是,中国市场还处在协作设计工具普及的早期阶段,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虽然头部互联网公司和设计机构已经广泛使用专业设计工具,但大量的中小企业、传统行业企业仍在使用相对落后的设计方式。随着这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对协作设计工具的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这个增长过程中,具备本土化优势的平台将比海外产品更容易获得用户认可和市场份额。

综合这些因素,我认为MasterGo代表着中国协作设计软件市场的一个重要战略价值的产品。它不仅具备了与Figma类似的技术能力和产品优势,更重要的是拥有了Figma所不具备的本土化优势和政策红利。当Figma首日以563亿美元市值收盘时,它为整个协作设计平台行业建立了清晰的价值标杆。而MasterGo作为中国市场上唯一可与Figma对标的平台,其战略价值正在等待被重新发现。

写在最后:时代机遇与价值发现

Figma成功为协作设计平台建立价值标杆,预示从工具时代向平台时代转变。中国市场独特性为本土企业创造弯道超车机会,这是一个AI重新定义软件价值的关键节点。

当我完成对Figma IPO的深度分析时,几个清晰的观点浮现在脑海中:

AI时代的软件价值重构正在发生。我们正站在软件行业发展的重要拐点上。协作平台不是被AI削弱,而是成为连接人与AI的关键基础设施,价值被重新定义和放大。Figma 500多亿美元的市值不仅是对一家公司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协作平台赛道价值的重新发现。

技术架构决定商业命运。Web原生、云优先的架构在AI时代具有决定性优势,这比单纯的功能堆砌更重要。那些基于传统桌面软件架构的公司,即使功能再强大,也很难适应AI时代的快速变化和协作需求。

平台经济呈现新特征。成功的软件公司不再是功能最强大的工具提供商,而是能够构建智能协作生态、连接多元化用户群体的平台型企业。多产品协同、生态整合能力和用户协作粘性成为估值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市场存在独特机遇。中国拥有相对庞大的设计师群体和活跃的数字经济生态,独特的工作文化和快速的决策节奏为本土协作平台创造了差异化优势。政策环境对自主可控的要求,更是为具备技术实力的国产平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我认为,当前正是重新审视协作设计平台战略价值的关键时刻。Figma的成功IPO清晰地证明了这类平台在数字化时代的基础设施价值,而MasterGo作为中国市场上唯一可与之对标的产品,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意义远超产品本身。在AI重新定义软件边界的时代,在中国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在自主可控成为刚性需求的政策环境下,MasterGo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产品平台,更是中国在关键软件领域的战略布局。

真正的战略价值往往蕴藏在时代变革的关键节点。当一个行业的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改变时,那些能够把握变革方向、具备核心能力的企业,往往会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基石。Figma的成功标志着协作软件行业从工具时代向平台时代的转变,而MasterGo正是中国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代表。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协作需求的持续增长,这类战略型资产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

数据:Figma 创始人 Dylan 持有超过 170 万美元 $AGLD 代币

Posted on 2025-08-01 09:32

深潮 TechFlow 消息,据 Arkham 数据显示,Figma 创始人 Dylan 持有超过230 万枚 $AGLD 代币,价值 176 万美元,为该地址第一大持仓,除此以外该地址还持有 ETH, PEOPLE, 及 LOOT NFT。

据悉,AGLD 是一种开源的游戏内代币,专为 Loot NFT 持有者设计。AGLD构建了Adventure Layer, 专为链上AI游戏量身定制。

Loot 是由 Dom Hoffman 发布的 NFT 项目,他曾创建了社交媒体应用 Vine。这个 Loot 系列共有 8,000 个 NFT,它们不包含任何“图像或统计数据”,而只是黑色背景上的文字。

当佳士得可以用加密货币买房,RWA 赛道的新里程碑

Posted on 2025-08-01 09:32

撰文:BUBBLE,律动

「买地吧,他们已经不再制造土地了。」这是 20 世纪被误认为是马克吐温的名言,而被频繁用于房地产销售领域的口号。重力给这句话做了强背书,如果人类无法做到星际旅行的话,土地就跟比特币一样「无法增发」。

2025 年,加密浪潮从硅谷传导至华尔街最后影响到华盛顿,随着合规的逐步进行,它也开始悄悄改变房地产行业的基本结构。7 月初,佳士得国际地产(Christie』s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正式成立加密房产交易专属部门,成为全球首个以企业名义全流程支持「纯数字货币支付购房」的主流奢侈地产经纪品牌。

而这只是开始,从硅谷创业者到迪拜开发商,从洛杉矶的比弗利山庄豪宅到西班牙的出租公寓,一批以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为核心的房产交易平台正浮出水面,构成了一个新兴的「Crypto Real Estate」赛道。

加密为何能驱动美国房地产的下一波浪潮

美国房地产价值在 2024 年已接近 50 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具分量的资产市场之一,而这个数字在 10 年前的 2014 年约 23 万亿美元,十年内该领域的资产规模翻倍。

美国房地产总体量,Awealthofcommonsense 分析报告

2025 年 6 月 NAR 报告显示,美国房价的中位数达 43.53 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上涨 2%。住房库存约 153 万套,供需为 4.7 个月。高房价与长期供应不足拉高了门槛,加上一直维持的高按揭利率(2025 年 7 月 30 年固定利率均值约 6.75%,比特币房贷当前约 9%)始终高于房产每年价值的上涨,这抑制了交易量,低流动性使房产投资者寻求新的流动性来源。

而高利率阻挡的不仅仅是房地产投资者的低流动性问题。在过去五年中,房产的拥有者平均财富增加了 14 万美元。但实际上让许多家庭在持有房地产资产时也不愿意用房产借贷释放流动性,因为他们的变现路径普遍只有两个,一个是贩售整体资产,另一个则是出租,用房产借贷在当下利率来看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持续上涨的房价的情况下出售似乎也不是更好的投资决策。

因此在整体 50 万亿美元量级的房地产领域中,当前有 70 % 左右的权益(34.98 万亿美元)是持有人拥有的,这意味着有仅 30% 为借贷资金所支撑,其余皆为购房者自有资金。举例来说,一个家庭拥有 50 万美元的房产,虽然名义上他们拥有这个房产,如果他们想要出售它还需要扣除借贷的份额才是他们实际持有的,按 70% 的权益的情况下他们拥有这个房产中的 35 万美元权益。

美国房地产权益持有量,源:Ycharts

而仅仅有供需关系是远远不够的,RWA 这一概念已经发展了许多年但在近两年才真正开始爆发,尤其是在 2025 年特朗普当选后上涨斜率进一步提高了。

其核心就是合规,尤其是对房地产这样低流动性的资产投资者来说更是如此,FHFA 新任主管威廉‧普尔特在 2025 年 3 月下令房贷巨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制定方案,允许在评估单户房贷风险时将加密资产纳入储备资产,且无需先转换为美元。这一政策鼓励银行将加密货币视为可计入储蓄的资产,扩大借款人基数。

2025 年 7 月,特朗普签署《GENIUS 法案》并推动《CLARITY 法案》。GENIUS 法案首次承认稳定币为合法的数字货币,要求稳定币按 1:1 以美元或短期国债等安全资产完全储备,并强制进行第三方审计。CLARITY 法案则试图厘清数字代币属于证券还是商品,为从业者提供监管路径。

这几套组合拳让该领域拥有更大的安全边际,加之房地产类似比特币「无法增发」的稀缺属性(土地无法变多房产本身可以,建房就像挖矿一样),让两者更容易的结合。数字化有助于打破高门槛。会计四大所之一 Deloitte 在其金融部门报告中预测,到 2035 年约 4 万亿美元的房产可能被代币化,远高于 2024 年的不到 3000 亿美元。

代币化可以将大型不动产拆分成小份额,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低门槛、高流动性的参与方式,也为原本缺乏资金的卖家和买家创造现金流。话虽如此,4 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虽然动听,但如同机构预测 ETH 市值未来将达 85 万亿一样有待商榷,但它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了?我们也许能在市场中找到一些 Alpha 。

碎片化?借贷?出租?提供流动性?像玩 DeFi 一样玩房地产

跟黄金、艺术品等低流动性的同类实体不同,房地产自带着一起衍生的金融属性。而在其接上 Crypto 后则更加多元化了。

虽然此前也有人尝试,但 2018 年 Harbor 平台与 RealT 的合作,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房地产代币化服务被认为是较早且较具规模的房地产代币化项目之一。

具体来说,RealT 平台通过区块链将房产权益拆分为可交易的 RealToken。每套房产由独立的公司(Inc/LLC)持有,出资人购买 RealToken 就相当于持有该公司的一部分股份,并按比例享有租金收益。平台利用以太坊的授权发行机制,使投资门槛较低(通常 50 美元左右),并且交易和租金发放都在链上完成,投资者无需承担传统房东的日常管理工作。RealT 每周将租金收入以稳定币(USDC 或 xDAI)形式发放给持有者。

而其预期收益来自净资产回报率(RONA),即年度净租金 / 房产总投资。例如,当某物业的预期年租金收入减去费用后为 66,096 美元,总投资 880,075 美元,则 RONA 为 7.51%。这一数值并不包含杠杆或房产增值收益。当前该平台的平均收益为 6%~16% 期间浮动。

代币化之后下一步自然是应用它了,RealT 自身的房产没有贷款,所有资金都来自于售出 RealToken。但为了让持有人能灵活运用资产,RealT 推出了 RMM(Real Estate Money Market)模块。

RMM 基于 Aave 协议,你可以通过它做两件事,其一就是提供流动性,就像 DeFi 中的 LP 利息一样,投资者可以将 USDC 或 XDAI 存入 RMM,获得对应的 ArmmToken,这些代币实时累计利息。其二就是通过抵押 RealToken 借款,将持有的 RealToken 或稳定币作为抵押,可以借出 XDAI 等资产。借款利率也有两种选择:稳定利率(类似短期固定利率,但当利用率过高或利率过低时会调整)和可变利率(根据市场供需浮动)。

打开借贷这一路径意味着可以进行杠杆,就像十几年前炒房团借钱买房,买房贷款再用贷款再买房一样。抵押 RealToken 借出稳定币再购入 RealToken,如此重复数次以提高整体回报率。需要注意的是,每增加一层杠杆,健康因子会降低,风险上升。

注:健康因子是抵押价值与贷款价值的比率的倒数;健康因子越高,爆仓风险越小。健康因子降至 1 时意味着抵押品价值等于贷款价值,可能触发清算。避免清算的方式包括归还部分贷款或追加抵押。(类似于永续合约的保证金)

而除了房产作为「保证金」借款,最近讨论更多的是加密原生资产抵押借贷买房,金融科技公司 Milo 允许借款人用比特币抵押获取最高 100% 成数的房贷,截至 2025 年初已完成 6,500 万美元的加密按揭业务,累计发放贷款逾 2.5 亿美元。政策层面也在为这一模式「开绿灯」,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署(FHFA)要求房贷巨头 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 在风险评估中考虑合规加密资产。虽然加密按揭的利率普遍接近甚至略高于传统房贷,但其主要吸引点在于不必抛售加密资产即可融资。

而 Redfin 的调查则显示在疫情后美国有约 12% 的首次置业者使用加密货币收益支付首付款(出售或抵押借贷),加之政策风向的转变,无疑将吸引「大企业入场」,而「Crypto Real Estate」也首次迎来高端房地产经济公司的加入。

2025 年 7 月,佳士得国际地产(Christie’s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率先成立全球首个以加密货币为重点的奢华房地产部门,成为传统高端房产经纪公司与数字资产融合的标志性案例。有意思的是,这一举措并非源于自上而下的战略推动,而是因应高净值客户的真实需求。

佳士得高管表示,「越来越多的富裕买家希望以数字资产直接完成房产交易,这促使公司顺势而为,搭建起支持全流程加密支付的服务架构。」在南加州,佳士得已完成多笔完全以加密货币支付的豪宅交易,总额超过 2 亿美元,全部为「八位数」级别的顶级住宅成交。目前,佳士得持有的加密友好型房源组合价值超过 10 亿美元,涵盖众多愿意接受「纯加密货币报价」的豪宅。

其中一栋接受纯加密货币支付,价值 1.18 亿美元的豪宅「La Fin」位于洛杉矶贝莱尔(Bel-Air),拥有 12 间卧室、17 间浴室,配备 6,000 平方英尺夜总会、私人酒窖、零度以下伏特加品鉴室、雪茄休息室及带攀岩墙的健身中心。此前挂牌价高达 1.39 亿美元,源:realtor

佳士得的加密房地产部门不仅提供基于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资产的支付渠道,还与托管机构及法律团队合作,确保交易在合规框架内完成。包括加密货币支付托管、税务与合规支持、资产匹配(满足高净值客户的特定投资需求的专属加密房产组合)

佳士得房产 CEO Aaron Kirman 预测,「未来五年,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住宅房地产交易可能涉及加密货币」。佳士得的转变从侧面印证了加密资产在高净值人群中的渗透率,也预示着传统房产交易模式的结构性变革。

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但似乎「用户」教育还要走很长的路

截止目前,房产代币化的项目已经初具规模,但似乎还达不到与其预期一般的水准。RealT 迄今已代币化 970 余套出租房,已经为用户已经带来了近 3000 万的纯租金收益;而 Lofty 在 11 个州代币化 148 套房产,吸引约 7,000 名月活跃用户,这些用户通过持有代币分享每年约 200 万美元的租金收益。几个项目的体量几乎都在上千万、上亿美元徘徊,迟迟无法突破可能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区块链确实让交易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跨境即时结算,且交易手续费相较传统房产过户成本更低。然而,投资者需要了解这并非「零成本」生态:代币铸造费、资产管理费、交易佣金、网络手续费及潜在的资本利得税,构成了新的成本结构。相较于传统房地产经纪人和律师的「一站式服务」,加密房产要求投资者主动学习和理解智能合约、链上托管及加密税务规则。

另一方面,流动性虽是卖点,却伴随更高波动性。代币化房产可在二级市场全天候交易,投资者不仅能领取租金,还能随时退出持仓,但流动性不足时,代币价格可能远高于或低于房产本身的真实估值,行情波动甚至快于实体房地产周期,增加了短期交易的投机属性。

此外,许多平台引入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治理,让投资者投票决定租金、维修等事项。这种参与感类似「玩大富翁」,降低了门槛、增强了互动性,但也对用户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理解物业管理,还需具备链上治理和合规意识。在缺乏足够教育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误判风险,将数字化房产视作一种短期套利工具,而非长期资产配置。

换言之,加密房产的真正门槛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认知。用户需要理解抵押率、清算机制、链上治理、税务申报等知识,而这对习惯传统购房模式的群体而言是一种颠覆式转变。

随着监管逐步明朗、平台体验优化以及主流金融机构的介入,未来加密房产有望缩短这一教育曲线。但在可预见的几年内,行业仍需在用户培训、风控科普和合规引导上投入更多资源,才能真正让「加密房地产」从小众尝鲜走向大众普及。

Coinbase CEO:看多BTC,将继续增持

Posted on 2025-08-01 09:1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Coinbase首席执行官Brain Armstrong在X平台发文表示,Coinbase看多比特币,而且会继续增持比特币。据此前消息,Coinbase已于今年第二季度增持2,509枚BTC,营收15亿美元略低于预期。

加密早报:SEC 宣布启动“Project Crypto”计划,Pump.fun 注册 fee.pump.fun 子域名

Posted on 2025-08-01 09:12

作者:深潮 TechFlow

昨日市场动态

美国至7月2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21.8万人,6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年率为2.8%

据金十数据报道,美国至7月2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21.8万人,预期22.4万人,前值21.7万人。

美国6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年率为2.8%。预期2.7%,前值2.7%。

特朗普确定多个贸易伙伴关税税率为10%至41%不等

据金十数据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确定了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具体税率从10%至41%不等。

美国财长贝森特:将对美联储人员进行面试

据金十数据报道,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不确定不降息的理由是什么。为美联储主席候选人列出一份好名单。美联储委员会将有两席空缺。将对美联储人员进行面试,预计年底前宣布美联储提名。

美 SEC 宣布启动“Project Crypto”计划,涵盖代币化支持、证券与非证券共存交易等

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官网,主席 Paul S. Atkins 于 2025 年 7 月 31 日在华盛顿发表演讲,宣布启动 SEC 全面推动的改革计划“Project Crypto”。该计划涵盖加密资产分类与发行、代币化支持、托管与交易规则修订、证券与非证券共存交易、super-app 平台准入、DeFi 合规路径及创新豁免机制等多个方向,旨在为推进美国成为全球加密资本奠定制度基础。

以太坊基金会发布“lean Ethereum”十年愿景:每秒万笔交易、100% 正常运行时间

据 The Block 报道,以太坊基金会(EF)高级研究员 Justin Drake 发布了未来十年的”精简以太坊”(lean Ethereum)发展愿景。该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将基础层每秒交易数(TPS)扩展至 10,000,二层网络 TPS 扩展至 100 万,同时保持去中心化和 100% 的正常运行时间。

Drake 表示,以太坊将在共识层、数据层和执行层进行重大升级,包括将信标链升级至 2.0 版本、引入后量子时代的区块 2.0,以及可能基于开源 RISC-V 指令集构建的 EVM 2.0。在加密方面,系统将完全依赖基于哈希的签名、哈希根数据承诺和原生哈希零知识虚拟机,以实现抗量子计算能力。

Pump.fun 注册了 fee.pump.fun 子域名,或暗示将推出费用仪表板或基于交易量的激励计划

据 Bwenews 消息,Pump.fun 近期注册了 fee.pump.fun 子域名,或暗示即将推出费用仪表板或基于交易量的激励计划。

Visa新增支持Stellar和Avalanche并整合欧元稳定币EURC

据Businesswire报道,支付巨头Visa结算平台正在增加对两个美元稳定币、两个区块链和欧元稳定币EURC的支持,包括:

1、通过与Paxos建立合作伙伴关系,Visa将能够支持Global Dollar (USDG) 和PayPal USD (PYUSD);

2、除了已经支持的以太坊和Solana区块链,Visa宣布新增对Stellar和Avalanche的支持;

3、Visa已整合Circle的欧元稳定币EURC。

Tether第二季度财报:美债持仓超1270亿美元,季度净利49亿美元

Tether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泰达币(USD₮)流通量超过1570亿美元,年初至今增加200亿美元。

财报显示,Tether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达1270亿美元,其中直接持有1055亿美元,间接持有213亿美元,较第一季度增加约80亿美元。公司第二季度实现净利润49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总利润达57亿美元,其中经常性利润31亿美元。

美股上市公司 Mill City 完成 4.5 亿美元私募,已收购 7630 万枚 SUI 代币

据 The Block 报道,美股上市公司 Mill City Ventures 完成 4.5 亿美元私募融资后,已正式建立其 SUI 代币储备金库。公司目前持有总计 76,271,187 枚 SUI,平均购买价格为每枚 3.6389 美元,均通过与 Sui 基金会的场外交易协议获得。

Mill City 表示将继续在公开市场购入 SUI,并计划将约 98% 的私募净收入用于 SUI 代币收购和储备管理。

国泰君安国际发行首笔中资券商公募数字原生债券

据官方公告,国泰君安国际(1788.HK)于近日成功发行首笔中资券商公募数字原生债券。该债券以美元计价,发行规模不超过3亿美元,期限为3年。本次发行采用直接发行结构,并通过汇丰银行的”Orion”数字资产平台完成。国泰君安国际在本次发行中同时担任牵头全球协调人和结算交割行。

该数字债券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具有数字化、可编程和自动执行等特点。

百仕达控股拟更名为Z Fin Limited,聚焦Web3领域

据官方公告,百仕达控股有限公司(SINOLINK WORLDWIDE HOLDINGS LIMITED)宣布拟将公司名称更改为”Z Fin Limited”,以反映公司战略重心向金融科技领域的扩张。该公司已通过投资眾安在线财产保险(06060.HK)和合资公司众安科技(国际)集团(ZA Global)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公司表示,将继续探索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机遇,重点关注加密资产、实物资产通证化(RWA)、Web3和稳定币等领域。此举与香港打造亚洲加密货币与数字资产中心的政策方向相契合。

行情动态

推荐阅读

解码香港金管局文件:稳定币监管背后的“严”与“活”

本文讲述了香港金管局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为稳定币监管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框架、执行细则和操作指南。这些文件强调严格的监管要求,同时保留一定的灵活性,以支持创新并维护金融稳定。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体系展现了对区块链技术特点的深刻理解,并为全球稳定币行业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从全新技术栈到全球政府数贸合作:十年公链老将 IOTA 的生态进化

本文深入探讨了 IOTA 公链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及其技术、生态和合规方面的创新与成就。作为区块链领域的老牌项目,IOTA 通过技术升级、生态扩展及与全球政府的合作,推动区块链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可持续价值。

巨头支持 + 消费场景双轮驱动:韩元稳定币混战,Kaia 抢占高地

本文深入分析了韩元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及关键玩家,重点介绍了韩国本土加密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项目 Kaia 的独特优势及其在稳定币赛道中的战略布局。文章详细阐述了韩元稳定币的市场需求、政策支持、技术基础以及消费场景落地的潜力。

Camp Network 创始人:AI 版权危机爆发,区块链能否成为创作者的救命稻草?

本文探讨了生成式AI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冲突,提出区块链技术作为解决方案,以建立公平、透明且可持续的创作者经济体系。区块链可实现不可篡改的所有权记录、实时版税支付、来源追溯以及隐私保护,帮助创作者与AI合作而非对抗。

a16z 合伙人:别让企业跑偏,用运营计划锁定成功

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运营计划的重要性及其制定方法,强调运营计划是将战略愿景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关键工具。文章还分析了常见错误、预算规划技巧以及如何通过运营计划实现企业目标。

Coinbase Q2 净利润达到 14.3 亿美元,但总收入、交易收入、交易量均环比下降

Posted on 2025-08-01 09:0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The Block 报道,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base 发布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此前备受关注的数据泄露事件造成公司损失 3.07 亿美元,低于此前预估的 4 亿美元上限。该事件源于公司离岸客服人员遭网络犯罪分子贿赂,导致用户数据和账户管理记录泄露。

财报显示,Coinbase 第二季度总收入环比下降 26%,交易收入环比下降 39%,加密货币现货交易量环比下降超 30%。不过,公司净利润达到 14.3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 3600 万美元大幅增长。季度交易量为 2370 亿美元,高于 2024 年同期的 2260 亿美元。

Strategy 第二季度净利润达 100 亿美元,拟再筹资 42 亿美元增持比特币

Posted on 2025-08-01 08:5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Strategy 官方公告,公司在 2025 财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40.3 亿美元,净利润 100.2 亿美元,每股摊薄收益 32.60 美元。

截至 7 月 29 日,公司比特币持仓量已增至 628,791 枚,总成本达 460.7 亿美元,平均每枚比特币成本为 73,277 美元。公司 2025 年迄今已实现 25% 的比特币收益率和 132 亿美元的比特币收益。

此外,Strategy 宣布将通过发行 STRC 永续优先股筹资 42 亿美元用于继续增持比特币。

BTC 跌破 115000 美元,日内跌幅 3.03%

Posted on 2025-08-01 08:5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HTX 行情数据显示,BTC 跌破 115000 美元,现报 114709.99 美元/枚,日内跌幅 3.03%。

SOL 跌破 170 美元,日内跌幅 4.42%

Posted on 2025-08-01 08:5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HTX 行情数据显示,SOL 跌破 170 美元,现报 169.4730 美元/枚,日内跌幅 4.42%。

以太坊基金会发布“lean Ethereum”十年愿景:每秒万笔交易、100% 正常运行时间

Posted on 2025-08-01 08:4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The Block 报道,以太坊基金会(EF)高级研究员 Justin Drake 发布了未来十年的”精简以太坊”(lean Ethereum)发展愿景。该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将基础层每秒交易数(TPS)扩展至 10,000,二层网络 TPS 扩展至 100 万,同时保持去中心化和 100% 的正常运行时间。

Drake 表示,以太坊将在共识层、数据层和执行层进行重大升级,包括将信标链升级至 2.0 版本、引入后量子时代的区块 2.0,以及可能基于开源 RISC-V 指令集构建的 EVM 2.0。在加密方面,系统将完全依赖基于哈希的签名、哈希根数据承诺和原生哈希零知识虚拟机,以实现抗量子计算能力。

某钱包约 3 分钟前将 61.4 万枚 SOL 转入 Kraken,价值约 1.05 亿美元

Posted on 2025-08-01 08:4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Whale Alert(@whale_alert)监测,约 3 分钟前,某钱包将约 61.4 万枚 SOL(价值约 1.05 亿美元)转移至 Kraken 交易所。

Pump.fun 注册了 fee.pump.fun 子域名,或暗示将推出费用仪表板或基于交易量的激励计划

Posted on 2025-08-01 08:3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 日,据 Bwenews 消息,Pump.fun 近期注册了 fee.pump.fun 子域名,或暗示即将推出费用仪表板或基于交易量的激励计划。

 

 

文章分页

上一页 1 … 6 7 8 … 314 下一页

近期文章

  • Hotcoin Research 市场洞察 | 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暴雷:警惕8月加密市场回调风险
  • 加密先锋孙宇晨破界出征太空,TRON ECO「Justin to Space星际计划」激活全民星际淘金热
  • 孙宇晨完成华人首次商业航天飞行,波场 TRON 启动星际经济计划
  • Satoshigallery:中本聪雕塑已找到,雕塑被扔在附近湖中
  • 哈塞特:特朗普正与贝森特积极寻找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

归档

  • 2025 年 8 月
  • 2025 年 7 月
  • 2025 年 6 月
  • 2025 年 5 月
  • 2025 年 4 月

分类

  • 1kx (1)
  • 21Shares (1)
  • a16z (1)
  • Aave (3)
  • ai16z (1)
  • Alameda Research (1)
  • Alpaca (1)
  • Arbitrum (1)
  • Ark Invest (1)
  • Arkham (1)
  • Avail (1)
  • Azuki (1)
  • Base (1)
  • Berachain (1)
  • Bitget (8)
  • BlackRock (3)
  • Brian Armstrong (1)
  • BTC (4)
  • Bybit (2)
  • Canary (1)
  • Cathie Wood (1)
  • Coinbase (3)
  • Coinbase Prime (2)
  • Coinbase Ventures (3)
  • CoinDesk (2)
  • CoinGecko (1)
  • Cointelegraph (1)
  • COMP (1)
  • Compound (1)
  • DAO (1)
  • DATA (2)
  • DeAI (1)
  • DePIN (1)
  • DEX (3)
  • EARN (1)
  • Eliza (1)
  • ETF (4)
  • ETH (4)
  • Ethos Network (1)
  • Fartcoin (2)
  • FDUSD (1)
  • FLock.io (1)
  • FLUID (1)
  • FUEL (1)
  • Gas (2)
  • GPU (1)
  • Grayscale (1)
  • IEO (1)
  • Inception (1)
  • IOG (1)
  • Jupiter (1)
  • Kairos (1)
  • Kaito (1)
  • Launchpool (1)
  • Layer2 (1)
  • Liquidity (1)
  • Magicblock (1)
  • Mango Markets (1)
  • Mechanism Capital (1)
  • Meebits (1)
  • Meme (3)
  • Netflix (1)
  • NVIDIA (1)
  • Ondo (1)
  • OpenAI (2)
  • Paradigm (1)
  • Polygon (3)
  • Pudgy Penguins (1)
  • pump.fun (1)
  • Raydium (2)
  • Robert Leshner (1)
  • Robinhood (1)
  • Sam Altman (1)
  • SEC (4)
  • Securitize (1)
  • SideKick (1)
  • SNX (1)
  • SOL (1)
  • Solana (3)
  • Stani Kulechov (1)
  • StarkWare (1)
  • STO (1)
  • Stripe (1)
  • SunDog (1)
  • SunPump (1)
  • Synthetix (1)
  • TechFlow (12,528)
  • The Block (2)
  • Tron (2)
  • TRX (1)
  • Upbit (1)
  • USDC (3)
  • WBTC (2)
  • Web3 (4)
  • WLD (1)
  • WOO X (1)
  • Xai (1)
  • Zora (1)
  • 交易所动态 (8)
  • 人工智能 (1)
  • 以太坊 (4)
  • 以太坊基金会 (1)
  • 信托 (1)
  • 借贷 (2)
  • 公链 (1)
  • 基础设施 (1)
  • 大额投融资 (1)
  • 存储 (2)
  • 孙宇晨 (2)
  • 安全 (2)
  • 富达 (1)
  • 工具 (2)
  • 币安 (7)
  • 快讯 (13,671)
  • 托管 (1)
  • 指数 (1)
  • 支付 (1)
  • 数据 (6)
  • 数据追踪 (4)
  • 智能合约 (1)
  • 未分类 (311)
  • 模块化 (1)
  • 欧洲 (1)
  • 欧盟 (1)
  • 比特币 (7)
  • 永续合约 (1)
  • 治理 (1)
  • 波场 (1)
  • 游戏 (3)
  • 火币 (1)
  • 灰度 (1)
  • 特朗普 (5)
  • 社交 (2)
  • 稳定币 (3)
  • 空投 (6)
  • 纳斯达克 (1)
  • 美国 (6)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3)
  • 英伟达 (2)
  • 英国 (1)
  • 萨尔瓦多 (1)
  • 融资 (3)
  • 行情异动 (7)
  • 贝莱德 (1)
  • 质押 (4)
  • 赵长鹏 (1)
  • 跨链 (3)
  • 跨链桥 (1)
  • 迪拜 (1)
  • 重要消息 (45)
  • 金库 (1)
  • 钱包 (4)
  • 阿根廷 (1)
  • 阿里云 (1)
  • 隐私 (2)
  • 项目重要进展 (9)
  • Bluesky
  • Mail
©2025 WT快讯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