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nniekusu
又一次创造历史的爆仓日,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周六。
这也是典型的 Crypto 世界的一天:当视线都被推特上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和交易所 app 弹窗占据时,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事情好像都和当下的情绪无关了。
这是被高波动性市场带来的多巴胺狠狠扼住了咽喉。
大家在 5 分钟内从 A8 的幻觉跌落到归零的现实,又在下一条抄底推文的 FOMO 中重新燃起斗志。
涨跌本身成了一种娱乐循环,也是一场由意见领袖和筹码操纵者共同导演的狗血反转剧,而我们这些人,只不过是在其中看个热闹,结果连护手霜都被抹走了。
“理性”“耐心”“长期主义”在这里几乎显得格格不入。
大多数人并不是不想成为那样的人,而是在每一次巨大的价格波动面前,理性输给了快感,耐心输给了焦虑,长期主义输给了短期刺激。
像我们这种内核稳定的人,被称作最致命的 mid-curve ——又想靠 Crypto 一夜暴富,又不想熬夜盯盘。
那么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走到对岸?
1/ 要知道,这里造的神都超于常人
Crypto 是一个造神又毁神的地方。昨天还在神坛上的,今天就可能被市场遗忘。
但每一个真正“上岸”的人,身上都有一些共通的特质。
从$TRUMP到最近的 $币安人生 ,中国的这帮车头们(@hexiecs @0xSunNFT @brc20niubi @0xcryptowizard @CryptoDevinL @yuyue_chris 等等)已经不仅拿到大结果、更是在重新洗牌行业的流动性分配。最要命的是,他们还总写复盘,属于是无限进步的版本。
推荐阅读
这些日复一日的打磨,是他们选择用其他人在玩在睡的时间,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当机会来临时,他们能第一时间识别“这个要冲”,也敢于下重注。
这些“好运气”背后是多年的实践、试错、复盘与经验积累,是无数次在泥泞里摔倒后才练就的直觉。
人人都想成为神,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神。因为普通人和神的区别,就在是否可以知行合一、是否可以持续学习和进步、是否可以打碎自己重来、是否可以挑战人性的弱点。就算是那些笃定要成为神的人,也常常在那些熬不下去的夜里或是无法戒断的合约杠杆爆仓中泯然众人矣。
但不必迷信于神,当我们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运气的时候,更重要的也许是分辨神之光环下,哪些是可以学习和实践的:比如叙事识别能力、信息流处理方式、风险承担结构;哪些又是需要时间、资源和门槛积累的,比如关系网络和流量杠杆。
推荐阅读
这个行业也是因为有不少像巫师一样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才能不断创造单币奇迹和高中生奇迹,才能把造神池无限扩大。
2/ 要常在河边走走,湿湿鞋感受水温
光在岸上看是没用的,要明白这个行业是如何运转的,必须下水。
Crypto叙事热点变化太快,导致不管我们在这里做什么,都得贴着市场脉搏去感受情绪、资金、叙事的方向。因为脱离一线的信息输入,会让我们的判断和反应慢半拍,也会错过盛宴最高光的时刻。
在这里做项目做产品创业,值得学习的榜样有@heyibinance @DrPayFi,客服的姿态和随时把手弄脏的心态才能够得到大多数人信任,也是能持续在牌桌上发牌打牌的必要条件。那些只把产品技术奉为神圣中心的创始人,一旦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后,大多数会把自己和团队引到死胡同,等到不得不转向的那一天,会发现该踩的坑一个也不会少。而坚持面对用户关切、坚持发现市场变化、坚持刷新过时认知的创始人们,会在潮水来临时涌现、在潮水退去时持续进化。
在这里打工,无论是做程序员还是市场运营,要么作为项目的代言人去深耕某处慢慢扩散 (比如@MaraCakeHotSale),要么在获得一份或几份稳定收入扩展人脉的同时去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比如@Ru7Longcrypto),不仅摸清了怎么在这里创业,还提前建立了或大或小的传播渠道,这些过程里只要稍加勤奋稍加外向,影响力的杠杆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会超乎预期。
在这里做社区贡献者、KOL、空投猎人,知道什么叙事和项目正在流行、并参与到潜在的交互机会中,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需要用更多的研究、更精准的判断甚至更隐秘的水下信息,去拿到属于自己的回报。正是因为Crypto穿越地理界线的特性,全世界的人可以参与到全世界的项目中,这种相互共生共长的关系也决定了利益总有一部分是会被分配到他们手里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行业有这么多Agency和工作室,来瓜分盛宴里的各种饕餮。
哪怕是在这里做普普通通的散户投资者,要找到适合投资的机会,也必须常常活跃在各种群聊和频道里,否则当我们从主流媒体看到某则消息时,抱歉,我们成退出流动性了。
所以,要常常“湿鞋”不仅是因为在流动性高的地方有更多的短期造富机会,最关键的其实是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我发现自己可能不擅长交易,但擅长讲故事,那我就去找一份运营的工作,帮助项目在叙事角度成长,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同时我因为这份工作而结识了更多同行和伙伴,构建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开始成为一个内容创作型KOL,持续输出更多优质的内容,帮助更多项目成长;进而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早期投资机会,进阶成为行业核心玩家,接触更多行业资源,开始为更多玩家牵线搭桥。
值得学习的例子是,@mdzzi是Perp DEX赛道里的核心生态位,@LeotheHorseman是InfoFi和预测市场赛道里的核心生态位,@silverfang88是换行抽象推文赛道的核心生态位,@snow949494 @mscryptojiayi @dov_wo是Agency赛道的核心生态位,@rubywxt1 @starzqeth是深度投研中文播客的核心生态位。
所以,哪怕像我这样只在行业里待了两三年的还没有完整经历一轮大周期的“新人”,也能够快速拥有其他行业所无法带来的视野更迭和资产积累。
3/ 要寻找和建立能有机运转的正反馈结构
最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资产即身份”,一个人在他所在的社会里,获得身份的方式和持有资产的方式是一体的。
Crypto这种资产,天然把我们放在了一个需要自己对自己完全负责的自由国度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提醒我们,Crypto 的终极考题不是“怎么赚快钱”,而是“怎么不被波动摧毁”。
每到极度恐慌和极度贪婪的时刻,大家常说“活下去”。因为资产规模能决定生活方式的下限,但心态结构决定生活方式的上限。如果幸福感完全依赖于资产的涨跌,那生活只会像 K 线一样暴起暴落。
那些真正活得“舒服”的人,无论是行业老人还是新人小白,他们的正反馈来源不仅仅是价格,而是成长、链接、创造和认知带来的复利。
看到@ClaraChengGo和@wsjack22的推文有很多共鸣,这些也是我自从进入行业以来时常思考的核心课题。
过去三年里,在完整经历过Crypto初创项目从0到1的过程后,我开始逐渐构建自己在这个行业里的正反馈结构:
因为享受“创造”和“链接”,所以用内容和BD去换取收益和机会。因为热衷“分享”和“利他”,所以用社区和活动去凝聚共识和人心。
同时,因为行业的“虚拟感”时常伴随“虚无感”,所以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踏实感”,所以在Crypto之外的经营格外重要。
无论是陪伴家庭、三两好友聚会,还是自己来一次户外运动或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Crypto能给的恰恰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选择权。
即便还没赚到(也没亏)惊天动地的钱,但在这里可以找到长期舒适、持续成长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恭喜你,你已经很棒了。
Crypto 不会偏爱内核稳定的人。它偏爱的是情绪的汹涌、叙事的翻转、投机的火花。
我花了两三年才逐渐接受这个事实,也逐渐明白:这不是一场和别人赛跑的游戏,而是和时间、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我不一定会成为神或是造神者,也可能错过无数次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构建起自己的正反馈系统,让生活变得更有创造力、更有自由度。
我开始不再焦虑于“跑赢谁”,而是专注于“走得远”。
如果说 Crypto 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那么内核稳定的人未必能游得最快,但他们总能靠着自己的节奏,一点点抵达彼岸。
而时间,终会奖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