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Tristero Research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2025 年,美国的加密货币政策迎来重大转折。此前多年,该行业一直处于「通过执法实施监管」的状态 —— 以诉讼替代明确规则,用陈旧判例套用于新兴技术,市场因各类新闻头条剧烈波动。合规成了一场「猜谜游戏」,人才纷纷流向欧洲与亚洲,只因这些地区的规则至少以书面形式明确可循。
今年,局面终于改变。1 月,曾阻碍银行开展加密货币托管业务的《SAB 121》被废除;6 月,美国国会通过《GENIUS 法案》,首次在联邦层面认可稳定币,并将其与美元价值挂钩;9 月 2 日,美国 SEC 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结束多年僵局,发布联合声明,邀请纳斯达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等机构,按照与股票、期货同等的标准,上市比特币与以太坊现货产品。
如今,加密货币项目的启动、银行的托管业务开展、机构的入场投资,终于有了一条虽狭窄却真实存在的路径 —— 无需再担心规则在法庭上突然变更。信号已然明确:美国希望将加密货币纳入其金融体系,并意图为该体系的运作制定全球标准。
执法监管时代(2021 年 – 2025 年 1 月)
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加密货币行业始终笼罩在法律的不确定性之下。在 Gary Gensler 担任 SEC 主席期间,监管机构依赖一项已有 79 年历史的判例「豪伊测试」(Howey Test)来界定整个行业。这一 1946 年的最高法院判例判定:若佛罗里达州柑橘园的买家期望通过他人劳动获利,那么柑橘园销售行为即构成「投资合同」。这套在 20 世纪中期看似合理的逻辑,被强行套用于代币、区块链与去中心化网络。SEC 认为,只要人们购买代币时期望开发者能推动代币增值,该代币就属于证券。照此标准,加密货币领域几乎所有资产都可能被归为证券。
批评者指出,这根本不是「监管」,而是一种政治与法律策略,意在管控行业,却不提供合规路径。最终结果是数年的法庭拉锯,而非清晰的规则框架。
瑞波案:一种代币,两种法律身份
2020 年 12 月,SEC 对 Ripple Labs 提起诉讼,指控其通过未经注册的 XRP 代币证券发行筹集 13 亿美元。
经过数年诉讼,法官 Analisa Torres 于 2023 年 7 月作出「部分胜诉」判决:XRP 在交易所向公众销售时不属于证券(因散户买家无需依赖瑞波的运营获取收益);但在直接向机构销售时,由于合同与营销将代币价值与瑞波的努力挂钩,XRP 则被认定为证券。这一判决开创了奇特的先例:同一种资产在不同场景下可能具备「证券」与「非证券」两种身份。交易所与发行方彻底陷入迷茫,无法确定何种行为会触发 SEC 的追责。
Coinbase 案:先获批,后被诉
SEC 对 Coinbase 的诉讼更凸显了监管矛盾。2021 年,Coinbase 凭借经 SEC 正式批准的 S-1 注册声明完成上市;两年后的 2023 年 6 月,SEC 却起诉 Coinbase,指控其未经注册便以交易所、经纪商、清算所身份开展业务。
Coinbase 随即反击,指出 SEC 在其 IPO 阶段已审核并认可其信息披露内容;甚至提出「衡平禁反言」辩护,认为政府在其上市期间的沉默等同于「默示批准」,事后起诉属「主动不当行为」。尽管这一法律主张难度极高,却精准反映了行业的挫败感:无论如何配合监管,规则总在事后发生变更,行业仿佛被设计成「必输」局面。
不确定性的代价
市场并未等待最终判决结果。学术事件研究显示,当 SEC 将某一资产界定为证券时,该资产价格会大幅暴跌:3 天内跌幅达 5.2%,1 个月内跌幅超 17%。
交易员们将这种现象称为「SEC 效应」—— 抛售并非由资产基本面驱动,而是源于监管执法相关的新闻。人才与资本纷纷流向欧洲(如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与亚洲(如新加坡许可制度),只因这些地区的规则至少明确了「允许做什么」。与此同时,华盛顿的 SEC 持续扩充执法人力:Gensler 任内,每起加密货币案件平均配备 8.3 名律师,远超其前任 Jay Clayton 时期的 5.9 名,足见诉讼驱动型监管的强度。
2025 年初,这套策略终于走到尽头。新一届政府撤销了对 Coinbase 等公司的未决诉讼,为「执法监管时代」画上句号。尽管留下了不确定性、创新停滞与资本外流的后遗症,却也为监管方向的重大转折铺路:监管机构不再通过法庭与行业对抗,而是着手为其构建系统性框架。
2025 年春季议程:构建新监管架构
2025 年,美国加密货币监管迎来彻底转向。白宫将「成为全球加密货币之都」从竞选承诺转化为政策,要求监管机构停止将加密货币视为「需惩罚的问题」,转而作为「需规范的行业」。工作组明确目标:利用现有监管权限厘清规则、吸引人才,确保美国在区块链创新领域的核心地位。
SEC 与 CFTC 以「双轨举措」响应 ——「加密计划」(Project Crypto)与「加密冲刺计划」(Crypto Sprint),共同构成了为数字资产建立长期监管架构的首次尝试。
重绘监管版图:理念颠覆
最大转变发生在监管理念层面。SEC 主席 Paul Atkins 在里程碑式演讲中宣称:「多数加密资产并非证券」。
这句话彻底推翻了过往预设 —— 监管机构不再默认几乎所有代币都符合「豪伊测试」下的证券定义,而是采取更细致的分类视角。「加密计划」随之启动,通过制定规则与发布指引推动证券法现代化,为那些难以归入 20 世纪分类体系的资产创造发展空间。
安全港制度:为创新松绑
多年来,新网络项目始终陷入困境 —— 任何代币分发都可能被认定为「证券发行」。新议程引入「豁免条款」与「安全港规则」,允许项目在监管监督下、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前提下启动运营,并逐步实现「充分去中心化」。这一制度认可了加密项目的「演进属性」:代币无需永远被视为证券。
现货准入:打开主流市场大门
2025 年 9 月 2 日,SEC 与 CFTC 的联合声明震动市场,明确现行法律不禁止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等全国性交易所上市比特币与以太坊现货产品。
在「监控、安全托管、透明交易报告」等监管护栏的保障下,数字资产首次被正式允许进入与传统证券、大宗商品相同的交易场所。
托管解锁:机构入场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SAB 121》阻碍了机构入场 —— 该规则要求银行将客户加密货币视为「自身负债」,极高的资本消耗使其成为「毒丸条款」。新监管体系的首批举措之一便是废除《SAB 121》,随后又发布指令调整托管规则,允许银行与托管机构安全持有数字资产。这一变化为传统金融机构打开了大门,终于满足了资产配置者对「机构级安全托管」的需求。
「超级应用」崛起:整合式服务框架
Atkins 还推动团队为「一体化中介机构」设计框架,愿景是:单一持牌实体可同时提供证券与非证券类别的交易、借贷、质押、托管服务。美国企业无需再面对当前「重叠牌照零散混乱」的局面,而是能像亚洲流行模式那样,在同一平台内提供整合式数字金融服务。
连贯战略:将加密货币纳入华尔街轨道
综合来看,这些举措是「将加密货币整合进美国金融体系」的协同行动。此前的执法时代已导致人才与数万亿美元市值流向海外,新议程则将「美国领导力」「加密货币黄金时代」等民族主义表述,与「偏袒大型受监管机构」的机制相结合。允许现货交易所交易产品(ETP)、银行托管、持牌超级应用,所有动作都指向同一方向:将加密货币纳入华尔街的运作轨道。
这一战略虽能带来稳定性与投资者保护,却也缩小了行业生态的多样性。对多数人而言,美国加密货币的未来将依赖熟悉的金融机构,而非点对点协议;去中心化理念并未消亡,却已被推向「快速融入传统金融的体系」的边缘。
世界新秩序:全球加密货币监管基准
美国的监管转向并非孤立事件。全球范围内,其他权力中心正竞相按自身逻辑塑造加密货币规则,目前已形成三种核心模式:欧洲「规则手册型」、美英「整合型」、亚洲「沙盒型」。
欧洲:规则手册型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于 2024 年底正式生效,为 27 个成员国提供统一的规范性法规。该框架对代币进行严格分类(资产参考型、电子货币型等),并建立「单一许可」制度 —— 企业一旦获批,可在全欧盟范围内开展业务。MiCA 虽提供了法律确定性,灵活性却不足,目前暂未将 NFT 与 DeFi 纳入监管范围。
英国:深度整合型
英国扩大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FSMA)的适用范围,将加密货币纳入现有金融体系,甚至将托管、质押等行为界定为「受监管服务」。这种「超越 MiCA」的模式既细致又覆盖广泛,要求所有接触英国零售客户的海外机构必须遵守英国规则。
亚洲:沙盒枢纽型
在美国陷入诉讼泥潭时,新加坡与中国香港选择了务实路径:
新加坡依据《支付服务法》建立分级许可制度,制定严格的反洗钱 / 反恐怖融资(AML/CFT)规则,并为稳定币设定详细标准;
中国香港通过交易所许可制度重新开放加密货币市场,近期进一步扩大散户对主流代币的交易权限。
两地目标明确:快速吸引业务、逐步更新规则,打造全球加密货币枢纽。
中国:特殊例外
中国仍禁止所有私人加密货币交易、挖矿与交易所活动,精力集中于数字人民币研发。但美国在稳定币领域的举措(尤其是《GENIUS 法案》)正迫使中国重新审视政策 ——USDT 已在中国境内被广泛用于规避管制,政策制定者目前正考虑是否允许发行人民币背书的稳定币,而中国香港大概率将成为试点平台。
这些模式共同勾勒出「分裂的全球加密格局」:欧洲通过单一法规寻求管控,亚洲追求灵活性与竞争力,美国则将加密货币纳入华尔街轨道,押注其资本市场深度将使其模式成为全球默认标准。
市场的反应
市场具有前瞻性。早在 SEC 与 CFTC 发布联合声明前,投资者的行为已显示「政策转向」的预期:2025 年的每一个监管信号 ——1 月废除《SAB 121》、3 月撤销 Coinbase 诉讼、6 月参议院通过《GENIUS 法案》—— 都为市场注入动力。当 Atkins 主席在 9 月发表「加密计划」演讲时,资本界已明确:「执法监管时代」正式结束。
机构资金流入:ETP 成关键风向标
最直观的证据来自交易所交易产品(ETPs):2025 年年初至今,美国加密货币 ETP 净流入超 350 亿美元,其中以太坊基金占比最高;仅 8 月单月,流入规模就达 49 亿美元,近 40 亿美元流向以太坊相关产品。
资金从比特币转向以太坊,是机构信心提升的典型信号 —— 一旦信任监管框架,机构便会向风险曲线更外侧的资产配置。
风险投资回暖:从「投机」到「合规」
2025 年第二季度,加密货币初创企业融资额超 100 亿美元,是前一年同期的 2 倍,也是 2021 年牛市以来最强劲的季度。
与此前「分散押注热门概念」不同,当前资金投向更具纪律性:近半数资金流入交易场所与合规基础设施,表明风险投资正「追随监管清晰度」,而非追逐炒作热点。
散户情绪:乐观度重回 2021 年水平
初夏的调查显示,美国投资者对加密货币的乐观情绪达 2021 年以来峰值:超 60% 了解加密货币的美国人预计,新总统任期内加密货币将升值;三分之二的现有持有者计划增持。
简言之,市场早已「读懂信号」,并未等待 9 月的最终声明。每一项政策动作 —— 废除严苛会计规则、撤销诉讼、通过稳定币立法 —— 都推动更多资金从「观望」转向「入场」。如今 SEC 与 CFTC 的联合声明,只是将投资者早已纳入定价的预期正式化:美国重新回到加密货币赛道,资本正随之回流。
赢家、输家与新的脆弱性
每一次规则重大调整,都会造就赢家、输家与隐性风险。美国的监管转向也不例外 —— 它不仅为创新打开大门,更以「偏袒部分参与者、排挤另一部分」的方式重新划分竞争格局。
赢家:合规者与传统金融巨头
合规交易所:Coinbase、Kraken 等多年搭建合规体系的平台,成为美国资本入场的「天然通道」。2025 年初 SEC 撤销对 Coinbase 的诉讼后,其几乎成为美国本土市场的「默认交易所」。
华尔街机构:《SAB 121》废除与现货产品获批,为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打开闸门。托管、ETF、实物申购等传统金融核心业务正式入局,贝莱德、富达等巨头可轻松将加密货币纳入现有分销体系,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合规稳定币发行方:能满足《GENIUS 法案》严苛要求的稳定币(如 Circle 的 USDC),借助联邦监管将「监管负债」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场反应立竿见影:Coinbase 股价因 USDC 增长预期上涨,而 Visa、万事达股价则因稳定币可能冲击信用卡结算体系下跌。
代币化 RWA 平台:明确的证券界定标准与合规发行安全港,为房地产、私募股权、债券等资产「上链」提供了清晰路径,推动 RWA 领域加速发展。
输家:套利者与非主流资产
离岸交易所:依赖「监管套利」的离岸平台生存空间骤缩。2025 年 2 月 OKX 认罪并缴纳罚款的案例,凸显了服务美国用户的风险 —— 对这些平台而言,美国市场已「风险大于收益」。
算法稳定币:「无抵押货币」的愿景彻底落空。由于无法满足「1:1 流动性储备背书」要求,算法稳定币在美国市场实质被禁止。
隐私币:门罗币、Zcash 等匿名资产与 AML/KYC 规则直接冲突,正逐步从受监管平台下架,沦为「加密货币中的垃圾债」—— 仅在市场边缘交易,风险极高。
DeFi 的十字路口
DeFi 正面临两条路径选择:
合规 DeFi(RegDeFi):在智能合约或前端集成 KYC/AML 功能,满足机构参与需求;
「狂野西部」:坚持「无需许可」属性,但被主流流动性隔离。
监管机构并不认可「完全去中心化即不可监管」的主张。正如国际清算银行(BIS)指出的「去中心化幻觉」—— 几乎所有 DeFi 项目都存在可被靶向监管的「压力点」(如治理代币持有者、核心开发者、网页界面)。
这种监管压力也为「监管俘获」提供了空间:Coinbase、华尔街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资金雄厚的巨头,最有能力影响规则制定。风险在于,监管可能成为「准入壁垒」,将小型创新者排除在外。例如,Coinbase 就稳定币立法展开的游说(可能对 Tether 不利),已显现出这种「巨头主导规则」的态势。
新型风险:系统性关联的隐患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系统性关联」。尽管旧监管体系混乱,但存在一道「防火墙」:FTX 破产时,风险蔓延基本局限于加密货币领域;而新框架拆除了这道墙 —— 银行涉足托管、稳定币进入支付通道、ETF 将加密货币与退休投资组合直接绑定。
这意味着,加密货币领域的风险不再「孤立」:大型银行托管部门出问题、系统性 ETF 故障、合规稳定币突然崩盘,都可能引发传统市场的连锁反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旨在「让加密货币更安全」的规则,反而让它与传统金融体系的绑定更紧密 —— 房子虽已重建,但地基与传统金融连为一体,一处震动,全域皆感。
展望未来:2026 年及以后的三种可能路径
2025 年的监管转向已搭建好舞台,但剧情仍在展开。随着尘埃渐定,三条路径最具可能性:
大整合(最可能)
美国成功将加密货币牢牢纳入金融体系。到 2026 年,代币发行安全港制度落地,SEC 与 CFTC 完成数字资产中介注册规则;《GENIUS 法案》下的合规美元稳定币成为主流支付通道,融入金融科技应用与传统银行业务;比特币、以太坊现货 ETP 成为投资组合常规配置,银行与资管机构大规模提供托管与投资产品;市场向少数大型合规交易所集中,DeFi 通过嵌入 KYC/AML 形成「机构级 RegDeFi」板块。依托美国资本市场深度,这套框架成为全球默认标准,其他司法管辖区为保持市场准入机会,逐步向其对齐。
碎片化世界(中等可能)
美国或因内部阻碍陷入停滞:政治僵局、司法诉讼,或 SEC 与 CFTC 的权限争夺,都可能导致监管框架零散混乱、难以执行。届时,欧盟凭借统一的 MiCA 规则,可能成为「大规模合规加密业务」的核心枢纽;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继续以灵活沙盒机制吸引高增长项目。最终全球形成三大独立监管轨道,市场割裂且互操作性极低,企业需按区域拆分业务,分别适配不同规则。
去中心化复兴(小概率)
过度中心化可能引发反噬:若监管严重偏袒传统金融巨头,重现华尔街「高费率、低选择」的低效问题,开发者与用户或大规模退出主流体系。零知识证明、去中心化身份、跨链技术的突破,可能催生「抗审查平行经济」—— 它不取代合规体系,而是与之并行,为用户提供脱离单一国家监管的「主权与韧性」,成为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理念的新载体。
结论:大整合时代正式开启
监管转向的意义,因立场不同而截然不同:对公众而言,它关乎安全与稳定;对投资者而言,它意味着合法性与市场准入;对行业开发者而言,它是期待已久的清晰路线图;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它是重塑美国金融科技全球主导地位的地缘战略。
这些视角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加密货币与美国金融体系核心的「大整合」已正式启动。而这场整合背后的风险(如系统性关联)、矛盾(去中心化理念与传统金融规则的冲突)与逆流(潜在的去中心化复兴),将共同塑造加密货币行业的下一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