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T快讯

WeTrying | 币圈快讯早知道

Menu
  • 首页
  • 工具包
Menu

月度归档: 2025 年 8 月

为什么传统监管体系在区块链上沦为了笑话?

Posted on 2025-08-26 20:17

撰文:菠菜菠菜

菠菜最近读了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一篇简报论文——《加密资产反洗钱合规方案》[1]。作为全球央行的央行,BIS 的每一份报告都会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风向标。所以当我看到标题时,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想出了管住加密货币的妙招了?

然而读完全文,我意识到这篇论文并不是一份可用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可能更像是一篇体面的投降书。

BIS 用学术化的语言,委婉地承认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传统金融的 KYC/AML 体系,在去中心化的加密世界面前,已经彻底失效了。

他们提出的「创新」方案是什么?

给钱包打分、提倡用户自己检查对方是否合规、在出入金的地方做最后的把关。

这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练了一辈子降龙十八掌,突然发现对手开着坦克来了,于是建议大家在城门口放个告示牌:「坦克禁止入内」。

且不说打分的实施成本、协调成本有多高,即便实施下来,别人往高分钱包账户投几个毒,怎么办?

提倡用户自己检查,这就像要求你在收美元时,先查查这张钞票有没有被用来买过毒品。理论上可行,实践中荒谬。

在出入金环节做 KYC/AML 可能是留给这些传统机构最后的体面了,至少你还可以核实一下身份和资金来源。

为什么说传统的监管体系在链上已经几乎完全失效了呢?这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目前全球各地的监管机构还在继续推行的一个荒谬的监管规则——Travel Rule。

Travel Rule:从传统金融到加密世界的一场闹剧

要理解 Travel Rule 的荒谬,我们得先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1996 年,互联网还在拨号上网的年代,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首次推出了 Travel Rule,作为《银行保密法》的一部分。当时的要求很简单:银行在处理 3000 美元以上的电汇时,必须把汇款人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个金融机构。

这在传统银行体系里运作良好,为什么?

因为银行是中心化的,有完整的客户信息,有 SWIFT 这样的标准化信息传输系统。工商银行知道张三的一切,建设银行知道李四的一切,转账时交换信息,水到渠成。

但到了 2019 年,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做了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决定:把 Travel Rule 扩展到加密货币。

FATF 是个什么组织?1989 年成立的政府间机构,最初是为了打击毒品洗钱。它制定的「40 项建议」被视为全球反洗钱的黄金标准。当 FATF 说话时,全世界的监管机构都要听。

2019 年 6 月 21 日,FATF 在奥兰多通过了第 15 项建议的解释性说明(INR.15),将原本适用于传统金融机构电汇的第 16 项建议(Travel Rule)扩展应用到虚拟资产领域。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在处理超过 1000 美元 / 欧元的交易时,必须收集并传输发送方和接收方的身份信息,包括:

  • 姓名

  • 账户号码(钱包地址)

  • 地理位置或身份证号

  • 如果需要,还有更多详细信息

他们的逻辑是:既然 Travel Rule 在传统金融运作了 20 多年,在加密世界应该也没问题。

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他们完全不理解区块链是怎么工作的。

Travel Rule 的全球乱象

让我们看看 Travel Rule 的实施现状。根据 FATF 2025 年 6 月的报告,99 个司法管辖区声称已经通过或正在通过 Travel Rule 立法。听起来很厉害对吧?

但魔鬼在细节里。75% 的司法管辖区仍然只是部分合规或不合规[2],这个比例和 2023 年 4 月完全一样——73 个国家中的 75%,零进展。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国家都在搞自己的一套。

美国保持了 1996 年的老规矩:3000 美元门槛。但 FATF 建议 1000 美元,于是出现了第一个分裂。

新加坡是最早响应的国家之一,2020 年 1 月 28 日就开始执行,门槛 1500 新币。韩国 2022 年 3 月 25 日实施,门槛 100 万韩元(约 821 美元)。日本说不管金额大小,所有交易都要。

欧盟更绝,拖到 2024 年 12 月 30 日才开始执行《资金转移条例》(TFR),然后说:我们不设门槛,1 欧分也要 Travel Rule。

结果是什么?一笔从美国到欧盟的 1500 美元转账,美国说不用 Travel Rule,欧盟说必须要。双方都「合规」,但交易卡住了。

这还不是最混乱的。以色列 2021 年就实施了 Travel Rule,零门槛,但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跟它对接。加拿大也是零门槛,但它的规则跟别国不兼容。

这种各自为政的结果是什么?

根据 Notabene 2024 年的行业调查[3],尽管比前一年有所改善(从 52% 降至 29%),但仍有 29% 的 VASPs 继续向所有对手方无差别发送 Travel Rule 信息,不进行任何尽职调查评估。

这种「广撒网」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大多数 VASPs 只是在走形式,因为对手方是否真的使用这些信息、是否合规,都无从验证。

DeFi:Travel Rule 的死角

当监管者还在纠结中心化交易所的 Travel Rule 时,DeFi 已经彻底绕过了这个问题。

Travel Rule 的前提是有 VASP(中介机构)来执行。

我用 MetaMask 直接在 Uniswap 上换币,请问:

  • MetaMask 是 VASP 吗?它只是个浏览器插件

  • Uniswap 是 VASP 吗?它只是一段代码

  • 以太坊矿工是 VASP 吗?他们只是验证交易

当交易双方直接点对点交易时,根本没有中介来执行 Travel Rule。

这就像要求空气执行法律一样荒谬。

Travel Rule 要求谁来执行?要求代码提供 KYC 信息吗?

FATF 对此的回应是:DeFi 协议的开发者应该被视为 VASP。

这个逻辑的荒谬程度,相当于说 TCP/IP 协议的发明者应该对所有互联网犯罪负责。Vitalik Buterin 创造了以太坊,所以他要为所有在以太坊上的非法交易负责?中本聪要是还活着,是不是要判无期徒刑?

犯罪分子的应对:Smurfing 的艺术

真正的犯罪分子对 Travel Rule 是怎么看的?大概是当作喜剧在看。

犯罪分子使用传统的 Smurfing(蓝精灵战术)来规避 Travel Rule[4],把大额交易拆分成小额。要转 18000 美元?分成 20 笔 900 美元的交易,从不同钱包、不同时间发送。每笔都在门槛以下,Travel Rule 管不着。

朝鲜黑客今年从 ByBit 交易所盗取了 14.6 亿美元——史上最大的加密货币盗窃案。他们用 Travel Rule 了吗?当然没有。

2024 年,加密货币用于非法活动的金额达到百亿美元。这些犯罪分子,没有一个是被 Travel Rule 抓住的。

Travel Rule 的另一个后果是加剧了监管套利,每一次监管收紧,都像挤牙膏——你在这里挤,它就从那里冒出来。

合规成本:一场代价高昂的表演

Travel Rule 带来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天文数字的合规账单。

根据估算,一个中型交易所实施 Travel Rule 的成本包括:

  • 技术解决方案采购:年费 10-50 万美元

  • 系统集成改造:一次性 50-200 万美元(需要改造整个交易系统)

  • 合规团队扩编:年薪成本 20-100 万美元(需要专门的 Travel Rule 合规官)

  • 法律咨询费用:年费 10-50 万美元(各国规则不同,需要本地法律支持)

  • 审计和报告:年费 5-20 万美元

这还只是看得见的成本,看不见的呢?

这种高昂的合规成本正在加速市场集中,巨头当然支持 Travel Rule——他们付得起合规成本,而竞争对手付不起。这不是监管,这是通过监管成本进行的市场清洗。

最大的隐性成本是什么?创新的死亡。

一个初创团队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技术创新,而是:

  • 这符合 Travel Rule 吗?

  • 我们负担得起合规成本吗?

  • 如果被认定为 VASP 怎么办?

结果是,创新要么转移到监管宽松的地方,要么干脆放弃。我们正在用 19 世纪的思维扼杀 21 世纪的创新。

这就是 Travel Rule 的真相:花巨资建立了一个没用的系统,除了增加成本、降低效率、扼杀创新,什么都没解决。而普通用户却要为这场监管闹剧买单——填不完的表格、等不完的审核、付不完的手续费。

监管剧场的参与者们

现在的加密监管就是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

监管机构:「看,我们在执行 Travel Rule!我们在保护投资者!」(其实知道没用,但需要政绩)

大机构:「我们完全合规!」(其实就是走个形式,问你一句「这是你的钱包吗?」)

小机构:「我们正在努力合规!」(其实在想怎么搬到监管更松的地方)

用户:「我配合 Travel Rule!」(其实已经学会了怎么绕过)

犯罪分子:「Travel 什么 Rule?」(继续该干嘛干嘛)

认清现实,但不放弃思考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篇文章不是在批判监管本身,而是指出现状。监管的初衷是好的——防止洗钱、保护投资者、维护金融稳定。这些目标无可指摘,也确实必要。

我们批判的是用错误的工具去实现正确的目标,就像用锤子去拧螺丝——工具不对,再努力也是徒劳。

我们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传统的监管工具已经失效。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范式问题。就像你不能用管理马车的方法去管理汽车,你也不能用管理银行的方法去管理 DeFi。

但这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监管努力。相反,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好的监管应该像交通规则——不是阻止人们开车,而是让道路更安全。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全球统一的标准,而是不同司法管辖区的良性竞争。监管创新和技术创新应该并行,而不是对立。

这需要强大的链上数据分析能力。Chainalysis 这类公司已经证明,通过行为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可疑交易,不需要知道每个人的身份证号。在监管框架逐渐清晰的未来,合规基础设施将成为加密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

我们应该呼吁的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更智慧的治理。监管者和从业者应该坐下来真诚对话,理解彼此的关切,共同探索适合新技术特性的监管路径。

毕竟,真正的敌人不是监管,也不是加密货币,而是那些利用技术漏洞从事犯罪的人。在这一点上,监管者和从业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的那份 BIS 报告。

表面上,它在提出解决方案。实际上,它在记录一个时代的终结——传统金融秩序对加密资产的管辖权,正在不可逆转地流失。

这就是 2025 年的加密监管现状:一个所有参与者都知道是笑话,但都不得不继续表演的昂贵游戏。

Travel Rule 从 1996 年的银行电汇规则,到 2019 年被强行移植到加密世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监管惰性的体现——用旧瓶装新酒,用马车时代的交规管理高速公路。

正如哈耶克所说:「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善意铺成的。」现在的加密监管,可能就是这样一条路。初衷是好的——防止洗钱、保护投资者、维护金融稳定。但执行的结果,却是增加了摩擦、阻碍了创新、把活动推向地下。

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去中心化的精灵不会再回到瓶子里。

与其继续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不如思考如何在新世界里找到平衡。这需要的不是更严格的规则,而是全新的智慧。

而这种智慧,显然不会来自那些还在用 20 世纪思维管理 21 世纪技术的监管机构。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只是希望,当历史回望这个时代时,不会把它记录为:人类曾经有机会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金融体系,但最终被一群不懂技术的官僚搞砸了。

那将是比任何监管失败更大的笑话。

币安将上线 BAS U本位永续合约,最高杠杆50倍

Posted on 2025-08-26 20:1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官方公告,Binance 宣布将于 2025 年 08 月 26 日 21:30(东八区时间)上线 BASUSDT 永续合约,最高杠杆可达 50 倍。

陷入困境的公司为何纷纷大举购买比特币?

Posted on 2025-08-26 20:17

撰文:Nikou Asgari

编译:Block unicorn

三个月前,乔治·卡拉姆从未考虑过他的半导体公司会开始购买比特币。

他的纽约上市公司股价长期低迷,卡拉姆在读到一家医疗保健公司购买数字货币后股价飙升的新闻后,开始对比特币产生兴趣。他说,在一笔失败的交易吓退了投资者后,「我在寻找解锁公司价值的方法。」

卡拉姆与董事会和一些投资者商议后,决定启动比特币策略。Sequans Communications 从债务和股权市场筹集了 3.84 亿美元,用于购买全球最受欢迎的加密货币。其股价在消息公布后飙升了 160%。

卡拉姆说:「去年我还不会这么说,但今天我完全相信……我 100% 确信比特币会一直存在。」

这位加密货币新手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比特币布道者迈克尔·塞勒的转变。自 2020 年以来,这位美国加密货币大亨几乎每周花费数十亿美元购买比特币,并举办会议鼓励其他人效仿。塞勒的软件公司转为比特币囤积者的 Strategy 现估值约为 1150 亿美元,几乎是其持有比特币价值的两倍,因为投资者蜂拥而入。上周,Strategy 购买了 25 亿美元的比特币,这是其第三大购买记录。其股价在五年内飙升了超过 3000%。

这一成功,加上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数字资产行业的全力支持,激励了全球范围内所谓的「加密货币金库公司」数量激增。

生物技术公司、矿业公司、酒店业者、电动车公司和电子烟制造商等纷纷抢购加密货币,得到那些希望在不直接接触数字资产的情况下分享加密货币市场红利的投资者的支持。

根据加密货币咨询公司 Architect Partners 的数据,截至 8 月 5 日的一年中,约 154 家上市公司已经筹集或承诺筹集总计 984 亿美元用于购买加密货币。而在此之前,仅有 10 家公司筹集了 336 亿美元。

一些公司效仿 Strategy,将网站颜色改为比特币的橙色调,并提供数据显示其持有多少加密货币、其价值以及其他对投资者重要的指标。

甚至特朗普本人也加入了行动——他的家族媒体公司在 7 月筹集了 20 亿美元用于购买比特币及相关资产。

在比特币和基准股指屡创新高的这一年,传统投资机构正在努力寻找参与数字资产新世界的最佳方式,囤积加密货币的热潮因此兴起。

但许多人怀疑这一趋势能否持久。快速增长已让一些投资者担忧市场过热。Off The Chain Capital 的首席执行官布赖恩·埃斯特斯投资了多家比特币金库公司,他表示:「这与 1998 年的互联网泡沫类似」,当时公司争相将自己重新定位为网络优先企业以吸引关注。

新公司激增也引发了人们对加密货币价格下跌及其连锁效应的担忧。那些通过举债数十亿美元购买加密货币的公司可能很快发现自己无法偿还债权人。

Natixis CIB 的投资银行技术与数据专家埃里克·贝诺伊斯特表示:「风险在于比特币崩盘。」在这种情况下,股价也会下跌,如果公司无法支付债券持有人,投资者将蒙受损失,「这可能对比特币生态系统造成系统性影响」,他补充道。「每次市场出现小规模恐慌,整个市场都会下跌。」

加密货币做市商 Keyrock 的首席执行官凯文·德·帕图尔表示,投资者应对此保持现实态度。「你将大量风险注入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最终几乎没有任何支撑,除了资产的持续升值。」

对于陷入困境的公司来说,购买加密货币似乎是吸引投资者关注并提升股价的万全之策——至少是暂时的。

伦敦上市的 Bluebird Mining Ventures 创始人艾丹·毕晓普表示:「如果我们没有走上这条路,我们将难以筹集未来资金;我们就像一家奄奄一息的公司。」该公司在 6 月筹集了 200 万英镑用于购买比特币。在此之前,「为了筹集资金,我得去敲门求人」,他补充道。

加密货币布道者迈克尔·塞勒自 2020 年以来花费数十亿美元购买比特币并举办会议鼓励他人效仿。其公司 Strategy 的股价在五年内飙升超过 3000%。来源:Travis P Ball/Sipa/ 路透社

大多数新进入者是普通企业,此前没有加密货币经验,但其持有的数字资产价值远超公司实际收入。

例如,美国热能公司 KULR Technology 的市值约为 2.11 亿美元,尽管今年前三个月运营亏损 940 万美元。但它持有价值约 1.18 亿美元的比特币。

在英国,网站设计公司 The Smarter Web Company 在截至 4 月的六个月内仅实现净利润 9.3 万英镑,但由于其持有价值 2.38 亿英镑的比特币,其市值约为 5.6 亿英镑。

投资者愿意支付的溢价凸显了他们对这些持有加密货币的公司的价值认可。

那些证明自己致力于继续筹集资金购买加密货币的公司会得到投资者的奖励,投资者对其股票的估值高于公司持有的比特币价值。为了实际购买这些代币,公司通常通过发行债务或股权筹集资金,然后通过 Coinbase 等交易所将资金投入购买加密货币。

速度至关重要。埃斯特斯表示:「归根结底是速度问题。目标是增加每股比特币数量,那些能最快做到这一点的公司会获得高溢价。」

对投资者而言,「每股比特币」——即公司每股持有的比特币数量——是成功的衡量标准。如果公司快速购买更多代币,股权投资者因此间接持有的每股加密货币数量增加——这也是投资者早期愿意支付溢价的原因,他们希望未来能持有更多每股比特币。

大多数购买比特币的公司同时也在运营其他业务,但新一波交易涉及空壳公司,这些公司正在大量购买或承诺购买加密货币。这些公司作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s)运作,筹集资金用于购买或合并现有企业。

风险投资公司 Dragonfly Capital 的普通合伙人罗布·哈迪克表示,当一家有实际业务的公司购买比特币时,运营风险「实际上往往更高」:「你有一个现有的管理团队,他们的目标可能会随时间变化,可能与运营业务存在优先级冲突。」

高管们现在开始购买其他代币,因为这一趋势已扩展到比特币之外。这些工具还为持有大量加密货币的人提供了在不卖出的情况下获取价值的方式。

ReserveOne 是一项由包括交易所 Kraken 和 Blockchain.com 在内的投资者资助的 10 亿美元交易,该公司计划购买比特币以及其他加密代币以太坊和 Solana。Ether Machine 筹集了 15 亿美元,计划将其用于购买以太坊。前巴克莱首席执行官鲍勃·戴蒙德通过与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 Spac 交易筹集了 8.88 亿美元,用于购买 HYPE 代币。加密货币亿万富翁赵长鹏的风投公司牵头完成了一项 5 亿美元的交易,帮助一家加拿大电子烟制造商购买 BNB,BNB 是赵长鹏共同创立的币安交易所的代币。

哈迪克表示:「我们显然正在见证一场不太合理的淘金热。感觉没有必要为所有这些不同代币设立(投资工具)。」

对于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来说,加密货币金库公司是一种无需直接持有代币即可获得代币敞口的替代方式。

一些投资者选择通过 BlackRock、Fidelity 和 Invesco 等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的美国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受监管的产品已积累了超过 1000 亿美元的投资。

但其他投资者无法这样做。在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加密货币 ETF 已被禁止,因为监管机构试图保护投资者免受数字资产波动风险的影响。因此,金库公司作为一种代理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通过可交易工具间接接触加密货币的途径。

UTXO Management 的联合创始人泰勒·埃文斯表示:「很多机构(投资者)根本无法投资 ETF,或者无法直接持有(加密货币)。」他表示:「我们认为比特币金库公司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们发行了符合投资权限的证券。」他的公司规模 4.3 亿美元,其中 95% 的投资都投资于比特币资金管理公司。

投资者还在利用一些国家在持有加密资产和股票之间的税收套利机会。在日本,加密货币收益的税率高达 55%,而股票税率为 20%。在巴西,加密货币收益税率为 17.5%,而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税率为 15%。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数字资产行业的全力支持,激励了全球范围内「加密货币金库公司」的蓬勃发展。来源:May James/SOPA/Getty Images

因此,投资于持有大量加密货币的公司在税收方面可能比直接持有加密货币更有效率。

热切的投资者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具有类似税收结构的新国家以获取利润。埃斯特斯表示:「美国市场现在已经饱和……我们正在寻找美国以外的机会。」

加密货币与资本市场的全新联盟颇具讽刺意味,因为其最初使命是颠覆传统金融市场,远离大型机构的窥探目光。

从投资者那里筹集债务和股权『一一策略的核心,而且是维持其运作的必要条件。那些加密货币购买速度不够快的公司股价已开始下跌。

尽管 Sequans Communications 在开始购买比特币后股价飙升了 160%,但其股价现在已跌至购买前的水平,反映出投资者对其购买速度的不满。

埃斯特斯说:「你把华尔街和加密货币结合起来,你需要市场能够支持这种收成。」

为了扩大规模,许多此类公司正在计划超越仅仅作为全球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加密货币池。

戴蒙德表示,他专注于 HYPE 代币的投资工具可能会收购其他加密货币金库公司。「如果它们陷入困境,我们可以收购并重建它们,」他说。「这将为最强者创造机会,坦白说,就是抢购那些管理不善或融资不足的公司。」

与此同时,日本的 Metaplanet,全球第五大企业比特币购买者,计划以其庞大的代币储备为抵押借款,并转型为加密货币金融服务公司。

美国热能公司 KULR 也在探索「比特币支持的金融服务」,如贷款业务,而矿业公司 Panther Metals 的首席执行官达伦·黑兹尔伍德表示,计划利用其比特币持有量为未来的勘探项目提供资金。

Natixis CIB 的贝诺伊斯特表示:「自然的演变就是金融服务,因为你可以用一大堆比特币来支持你的财务承诺。」

在美国副总统 JD·万斯在拉斯维加斯比特币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后,与会者合影留念。加密货币购买速度不够快的公司股价已开始下跌。来源:Ethan Miller/Getty Images

但加密货币贷款是高风险业务。2022 年,贷款市场因价格下跌引发一连串违约而崩盘,导致交易所 FTX 倒闭。

贝诺伊斯特补充道:「我对这种策略的主要问题是,我不太明白它会如何结束。公司陷入一个循环,必须不断通过额外购买来维持这个循环,再回到市场购买更多——这个循环必须持续以证明溢价的合理性。」

最大的风险是,如果——或者当——加密货币价格崩盘时,损害会有多深。不可避免地,加密货币市场低迷意味着股价与代币挂钩的公司也将下滑。

那些举债的公司面临更大风险,因为它们需要向投资者支付利息,并可能被迫筹集更多资金或出售其加密货币持有量以履行债务义务。

一位加密货币对冲基金负责人表示:「如果你通过举债来偿还现有债务,这种结构非常不健康,让我非常不安。」他补充道:「你可能会面临系统性风险,因为有太多这种脆弱的结构需要完全或部分解除,这会对市场造成压力。」

他还表示:「我希望监管机构对此进行监管,而不是所有人都假设市场会永远上涨而建立金库。」

投资者表示他们意识到风险,但渴望在繁荣时期赚钱。UTXO Management 的埃文斯在多家加密货币金库公司担任董事会成员,他表示正在推动首席执行官们「通过运营业务在市场低迷时有现金生成方式,并通过除筹集资本外的其他方式从比特币中获得收益」。

然而,即使是业内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持怀疑态度。埃斯特斯说:「这将以泡沫破裂告终。它们涨得有多快,跌得也能有多快。」

SharpLink 增持 56533 枚以太坊,持仓量达 797,704 枚

Posted on 2025-08-26 20:1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19 日,据官方公告,SharpLink 增持 56533 枚以太坊,持仓量达 797,704 枚。

稳定币:创新、基础设施与全球监管格局

Posted on 2025-08-26 20:12

撰文:Jsquare Research Team

稳定币正从加密投机工具蜕变为一个全新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类别。截至 2025 年 8 月,稳定币总市值突破 2714 亿美元,但比规模更重要的是其构成、收益机制和应用场景分化。

我们认为,市场正在经历决定性转变:从单纯追求流动性的美元代币,转向可组合、生息的结算资产,这些资产直接对接现实世界现金流和企业系统。本文将深入探讨稳定币的类型演变,以及全球不同地区的监管动态。

稳定币市场规模

稳定币已突破加密沙盒的局限。供应增长主要由 USDT、USDC 及 PayPal USD(PYUSD)等新兴机构代币推动。如今稳定币链上年结算量已超过 Visa 和万事达总和——仅 2024 年就达 27.6 万亿美元。最初作为锚定美元的便利代币,如今已进化为成熟的、生息(yield-bearing)的全链现金层。监管机构、支付网络和财务主管正逐渐以银行货币的同等标准对待稳定币。Circle 在 2025 年 6 月成功完成 IPO,融资 6.24 亿美元,估值达 69 亿美元,凸显市场对受监管稳定币发行方的信心。

截至 2025 年 8 月,流通中的稳定币总供应量为 2695 亿美元。USDT 以 1544 亿美元(57.3%)占据主导地位,USDC 以 658 亿美元(24.4%)紧随其后。其他重要稳定币包括 USDe(105 亿美元)、DAI(41 亿美元)和 USDS(48 亿美元),而 FDUSD、PYUSD、USDX 等新兴或小型稳定币各自市场份额不足 1%。这种集中度既反映了传统发行方的统治力,也表明新兴稳定币正面临通过合规性和金融基础设施战略整合实现差异化的压力。

Source: https://app.artemis.xyz/stablecoins

稳定币正蜕变为收益引擎(Yield Engines)

随着 2024 年货币市场利率突破 4%,发行方开始将美国国债代币化,并将票息收益传递给持有者。目前,代币化国债市值已超过 58 亿美元,尽管利率波动剧烈,仍保持 20% 以上的季度增长率。更广泛的 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包括短期信贷、应收账款甚至房地产份额——已将链上 RWA 总市值推高至 350 亿美元,分析师预计年底将突破 500 亿美元。

2024 年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规模增长,更在于链上收益与现实世界资产(RWAs)的直接挂钩。一年前,持有稳定币仅为资本保值;如今,通过以下结构可获得 4-10% 的年化收益(APY):

  • sUSDe(Ethena):通过 Delta 中性衍生品和基差交易产生收益,市值达 34.9 亿美元。

  • USDM(Mountain):通过百慕大监管架构(Bermuda-regulated wrapper)代币化的短期国债,市值 4780 万美元。

  • USDY(Ondo):代币化的短期政府债券,市值 6.36 亿美元。

  • Plume Yield Tokens:跨链分发货币市场基金(MMF)收益,市值 2.35 亿美元。

(数据来源:CoinGecko,2025 年 6 月 17 日)

我们认为这一领域值得重点关注。目前已有超过 58 亿美元的代币化国债在流通,而生息稳定币的规模正以每季度 25% 以上的速度复合增长。这些资产模糊了稳定币、货币市场基金和代币化固收产品之间的界限。

到 2026 年第二季度,生息稳定币将占稳定币总供应量的 15% 以上(目前约为 3.5%)。它们不再是单纯的 DeFi 原生产品,而是以合规优先、支持可组合性的底层资产,深度融入 RWA 生态。

聪明资金的流向:塑造下一代稳定币龙头的三大趋势

1. 企业级整合

PYUSD 绝非营销噱头——这款市值 9.52 亿美元的稳定币已深度集成至 Venmo 钱包,支持商户奖励功能。摩根大通数字代币(JPM Coin)更在财资系统中实现日均超 10 亿美元的交易结算。随着稳定币加速融入 ERP 系统、薪资发放和数字银行架构,我们预计该领域规模将实现 10 倍增长。

2. 全链互操作性

区块链碎片化曾制约行业发展,但 LayerZero、Axelar 和 CCIP 等协议正通过全链功能破解这一难题。下一代主流稳定币将实现「一次铸造,全网通用」的原生全链特性。

3. 监管认证构筑护城河

「MAS 认证」与「MiCA 批准」等资质已成为稳定币市场的关键差异化因素,尤其在 B2B 和企业资金流中形成实际分发优势。合规发行方的代币将在二级市场获得信任溢价。

4. 基础设施成熟度提升

在 CeFi 领域,Stripe 以 11 亿美元收购 Bridge Network,昭示传统支付巨头布局稳定币通道的决心。DeFi 生态中,Curve 等流动性枢纽、稳定币兑换池及抵押借贷平台显著提升资金效率。随着生态成熟,稳定币正深度嵌入金融系统各层级,成为更可信、功能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监管套利窗口正在关闭

直到 2023 年,稳定币发行仍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如今这个窗口正在快速关闭,最新监管格局如下:

1.美国(GENIUS 法案)—— 2025 年 7 月 18 日,《企业担保票据与监管发行法案》(GENIUS Act)正式生效,标志着美元稳定币监管进入新纪元。该法案与 2025 年《数字资产市场明晰法案》(CLARITY Act)共同将合规支付稳定币明确为非证券类资产,旨在提供监管确定性、加强消费者保护,并使美国在全球数字资产市场保持竞争力。法案要点包括:

  • 100% 储备要求:稳定币必须由现金和短期美国国债 1:1 足额支持。储备资产不得包含高风险资产(禁止加密货币或信贷资产),除特定流动性需求外不得进行再抵押。

  • 透明度与认证机制:发行方须每月公布经审计的储备金报告;CEO/CFO 需对报告准确性进行个人认证

  • 破产保护条款:稳定币储备金独立托管;持有人赎回权优先于其他债权人(类似银行存款保护机制)

  • 收益禁令:禁止算法稳定币(如 UST)和部分准备金模式;仅认可足额抵押的「支付稳定币」;禁止向持有人支付利息(避免被认定为证券)

GENIUS 法案通过严格的储备金和透明度要求,有望提升消费者信心并推动稳定币更广泛采用。明确的监管框架也将吸引更多机构参与,巩固美国在数字资产监管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GENIUS 法案政策链接 https://www.whitehouse.gov/fact-sheets/2025/07/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signs-genius-act-into-law/

2.欧盟(MiCA 法规)——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实施以下规定:

  • 许可与监管要求:仅持牌电子货币机构或信贷机构可发行法币锚定稳定币(EMTs);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负责监管「重要」稳定币;欧元 / 美元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电子货币牌照或银行资质

  • 全额储备要求:储备金必须 1:1 锚定流通量;60% 以上储备需存放于欧盟银行(主要稳定币);仅允许持有低风险资产(政府债券 / 银行存款)

  • 使用量限制:非欧元稳定币单日交易量超过 100 万笔或 2 亿欧元时;发行方将被强制停止扩大使用规模

  • 算法稳定币禁令:完全禁止无实质储备的算法稳定币;仅认可可赎回的审慎支持型代币

截至 2025 年 7 月,欧洲银行业管理局已收到超 50 家稳定币发行方的牌照申请,包括 Circle(USDC 发行方)等主流机构正调整业务以符合 MiCA 标准。

MiCA 法规链接:https://www.esma.europa.eu/esmas-activities/digital-finance-and-innovation/markets-crypto-assets-regulation-mica

3.英国监管框架—— 英国将稳定币视为受监管支付工具,核心规定包括:

  • 储备金要求:仅允许法币全额抵押稳定币;储备资产须为银行存款 / 短期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

  • 收益禁令:禁止向持有人支付利息;储备资产收益归发行方所有(用于运营成本)

  • 许可制度:发行方须获得 FCA 授权(新型电子货币 / 支付机构牌照);需满足金融机构级审慎标准:资本充足要求;流动性管理机制;T+1 刚性兑付承诺

  • 创新导向:鼓励银行及持牌机构发行支付类稳定币;重点发展跨境汇款 / 微支付等应用场景

FCA 监管指引链接:https://www.fca.org.uk/publications/consultation-papers/cp25-14-stablecoin-issuance-cryptoasset-custody

4.新加坡(MAS 监管框架)——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推出分级监管方案:

  • 弹性许可制度:发行量低于 500 万新元的稳定币发行方可选择持普通数字支付代币牌照(Digital Payment Token License)运营;超过该门槛需申请大型支付机构牌照(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 License)并遵守稳定币专项规则

  • 优质资产 1:1 锚定:储备资产限于现金、现金等价物或 AAA 级短期主权债券;接受锚定货币发行国 3 个月内到期的国债作为储备

  • 赎回保障机制:用户享有 1:1 刚性兑付权(5 个工作日内完成);禁止设置不合理赎回费用

2025 年 3 月新增的稳定币发行服务牌照允许企业专注稳定币业务,免除数字支付代币相关合规负担。MAS 在 2025 年 Q2 明确要求稳定币发行主体必须是在新加坡注册的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

MAS 政策详情 https://www.mas.gov.sg/news/media-releases/2025/mas-clarifies-regulatory-regime-for-digital-token-service-providers

5.香港(拟议监管体系)—— 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核心内容包括:

  • 全额储备要求:储备资产市值需≥流通稳定币面值;仅限港元现金、银行存款及港美政府票据 / 债券

  • HKMA 强制许可:所有在港发行 / 推广的稳定币(包括外币锚定型)均需持牌;蚂蚁集团已宣布将申请牌照

  • 金融机构级标准:储备资产须由持牌托管机构独立托管;定期提交运营审计报告;建立严格 AML/CFT 风控体系

渣打银行、Animoca Brands 与香港电讯(HKT)已成立合资公司,计划发行港元稳定币用于跨境支付。该条例旨在衔接数字人民币试点,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HKMA 监管指引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5/07/20250729-4/

6.阿联酋(UAE)监管框架—— 阿联酋央行(CBUAE)于 2025 年 6 月生效的《支付代币服务条例》建立了稳定币监管体系,将稳定币归类为「支付代币」。以迪拉姆锚定的合规稳定币 AE Coin 为代表案例,该框架强调储备金保障与透明度。核心条款:

  • 本地稳定币发行:仅限阿联酋注册的持牌机构发行迪拉姆锚定稳定币;需保持全额储备并接受定期审计

  • 外国稳定币限制:仅允许在虚拟资产交易中使用;禁止用于本地支付以维护迪拉姆主权

  • 反洗钱合规:发行方与托管机构须执行严格 KYC;建立交易监控系统满足 AML/CFT 要求

  • 数字迪拉姆(CBDC)计划:央行数字货币可能重塑支付生态;国家主导的数字支付体系优先发展

该框架通过严格储备要求增强了对 AE Coin 等本地稳定币的信心,但限制外国稳定币可能抑制加密市场整体发展。

CBUAE 条例全文 https://rulebook.centralbank.ae/en/rulebook/payment-token-services-regulation

7.日本稳定币政策—— 日本 2025 年《支付服务法》(PSA)修正案确立了全球领先的稳定币监管体系,自 2025 年 5 月起将稳定币正式认定为支付工具。创新要点:

  • 弹性储备要求:信托型稳定币储备资产比例放宽至 50%;允许持有日美短期国债等低风险资产

  • 新型中介牌照:设立「电子支付工具 / 加密资产服务中介」类别;豁免资产托管型中介的资本金要求

  • 破产保护机制:借鉴 2022 年 FTX Japan 事件教训;要求交易所将资产留存日本境内

  • 透明度强化:强制发行方完成金融厅注册;链上交易数据需满足 AML/CFT 审查

该政策预计将推动信托型稳定币普及,新型中介模式可降低交易成本,国内资产留存要求显著提升用户资金安全。

日本稳定币政策详情 https://law.asia/japan-crypto-stablecoin-regulations-2025/

8.韩国稳定币政策

2025 年,韩国正在积极推进稳定币政策,重点将韩元锚定稳定币合法化并纳入监管框架,以增强经济自主权并在全球数字金融市场竞争。在李在明总统领导下,执政党共同民主党正推动《数字资产基本法》及相关法案,为私营企业发行稳定币建立法律框架,旨在减少对 USDT、USDC 等美元稳定币的依赖。核心政策要点:

  • 韩元稳定币合法化:立法解除对韩元稳定币的禁令;允许私营企业在严格监管下发行;目标促进国内数字交易,减少资本外流

  • 资本金要求:发行方需维持 5-10 亿韩元(约 36-72 万美元)最低资本金;防止资金不足的运营商扰乱市场

  • 储备金与透明度:100% 储备金要求(1:1 锚定);定期公开储备金审计报告;与美国 GENIUS 法案及欧盟 MiCA 标准接轨

  • 监管体系:金融委员会(FSC)与韩国银行(BOK)双重监管;加强外汇风险管理协调机制

  • 数字资产生态支持:配套立法包括证券型代币发行(STO)和加密 ETF 条款;目标将韩国打造为亚洲数字金融中心

该政策预计将在 2025 年底前完成立法,可能使韩国成为亚洲首个建立完整稳定币监管体系的国家。

韩国稳定币政策详情 https://coinedition.com/south-korea-new-stablecoin-regulation/

GENIUS 法案——美国稳定币标准

GENIUS 法案因其可能成为全球监管标准而具有特殊重要性。关键影响:

1.机构可信度

  • 通过美联储(Fed)监管赋予稳定币结算资产地位

  • 使其获得类似银行存款或国债(T-bills)的信用等级

2.企业级可编程货币

推动企业财务场景应用:

  • 国库资金管理

  • 实时外汇转换(FX conversion)

  • ERP 系统集成支付

3.高风险稳定币抑制

  • 区分受监管代币(如 PayPal USD、Circle USDC)

  • 可能迫使离岸 / 算法稳定币(如 USDT、crvUSD)退出美国交易所

4.收益分配不确定性

  • 未明确是否允许发行方将国债储备收益(T-bill yield)分配给持有人

  • 这将成为影响机构采用的关键因素

稳定币:数字版欧洲美元(Digital Eurodollars)

稳定币正在悄然重现 1970 年代欧洲美元的变革——它们正成为不受主权货币当局控制的离岸、生息、美元计价的结算系统。但与欧洲美元不同,稳定币具备可编程性、可组合性和全球互操作性。

这种技术创新与监管明晰的结合,使稳定币成为一种「轻主权」、类美元的可编程现金基础设施。在恰当的监管设计下,稳定币可能成为自 SWIFT 以来最具扩展性的金融全球化形态。

应用场景的演变

稳定币最初为加密原生功能优化:市场中性交易、抵押品质押和跨交易所套利。这一阶段即将结束。新时代将聚焦现实世界应用:

  • 新兴市场储蓄与支付:在高通胀经济体,美元稳定币正成为银行存款的数字替代品。通过稳定币获取美元通常比依赖本地银行系统更可靠。

  • 跨境汇款:菲律宾、尼日利亚和墨西哥的务工人员已开始使用稳定币绕过传统高费率、慢结算的汇款通道。

  • 代币化现金等价物:在发达市场,USDC、sUSDe 等受监管稳定币将类似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提供 4-8% 年化收益,同时保持日内流动性和面向金融科技平台的可编程接口。

未来稳定币的样貌

未来的稳定币不仅是加密资产,更是一种可编程、生息、支持 API 交互的现金等价物,能够跨区块链和司法管辖区运作。其功能类似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设计上则追求最小化信任和即时转账。随着监管框架的完善和企业采用的加速,我们相信稳定币将从美元的数字包装进化为全球互操作的现金基础设施,并可能挑战 SWIFT 作为互联网原生货币的全球结算层地位。

比特币可编程层协议 Hemi 完成 1500 万美元融资,由 YZi Labs 等领投

Posted on 2025-08-26 20:1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 The Block 报道,比特币可编程性层协议 Hemi 完成 1500 万美元融资,由 YZi Labs(前 Binance Labs)、Republic Digital 和 HyperChain Capital 领投。本轮融资使 Hemi 的总融资额达到 3000 万美元。

据介绍,Hemi 的核心是将完整的比特币节点嵌入以太坊虚拟机的 Hemi 虚拟机(hVM),通过跨链通道和权益证明共识设计,实现在比特币网络上进行以太坊级别的智能合约开发。

从 3 位数到 7 位数,这份实践手册你值得拥有

Posted on 2025-08-26 20:12

撰文:hoeem

编译:AididiaoJP,Foresight News

将 300 美元变成数百万美元,你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但 Grant(@Grantblocmates)真的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是少数在本轮周期中多次实现真正 100 倍收益的人之一,甚至通过 Fartcoin 实现了 1000 倍以上的收益,Grant 买入时 Fartcoin 市值仅为 90 万美元。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如何从零到百万,那就来听一听 Grant 的故事。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进一步分享策略,让你真正学会并付诸实践。

Grant 的加密货币职业生涯绝非一帆风顺。自 2017 年进入市场以来,他将 300 美元的初始投资组合增长到超过 7 位数,又几乎全部亏掉,然后重新翻身赚到了更多的财富。他刚刚分享了一个视频,详细解释了他如何在加密货币的投机市场中从 3 位数做到 7 位数的完整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狂热的牛市、残酷的回撤、投资组合的彻底重置和意外的反弹。他创立了@blocmatesdotcom,经历了硬件钱包的意外灾难,并将逆向押注转化为超额收益。

这是他的案例研究:哪些方法有效,哪些失败了,以及他如今在世界上最具波动性的市场中生存和成功的战术框架。

第一步:开启一切的 300 美元

Grant 的第一次加密货币操作是在 2017 年,当时他还是一名学生,用大约 300 美元购买了 XRP。价格迅速上涨,但在他还没来得及做任何事时,崩盘就来了,收益化为乌有。

但他没有放弃。

部分原因是他用大学贷款进行了投资,借钱炒币让他似乎没有退路。

他将这段旅程称为「完全无用」的阶段,盲目跟随算法推荐的内容,进行自己并不理解的交易,将运气误认为技能。

小贴士:每个人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越快走出这个阶段越好。

打破错误决策的循环

Grant 的第一次实际突破来自于清理信息来源的策略:

  • 只关注那些始终早期参与且正确的人。

  • 追踪他们的预测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

  • 剔除那些从不承认损失的吹嘘者。

为什么这很重要:如果你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进行一笔交易,你就不知道何时退出。

他深入研究了播客、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慢慢地,他学会了自己识别行情模式和基本面投研。

市场的两种模式

Grant 将市场简化为两种模式:

  • 简单模式:流动性充裕,叙事持续数周,甚至垃圾的项目也会上涨。

  • 困难模式:流动性枯竭,主流币走弱,利好消息反而因抛售而行情下跌。

致命的错误是什么?将简单模式的激进带到困难模式中。

  • 在简单模式中:重仓,乘胜追击。

  • 在困难模式中:降低风险,优先生存。

在周期变得明显之前读懂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Grant 学会了识别信号:

  • 周期前:小众群体中的低调讨论,小市值币种成交量放大。

  • 周期中:一切都在上涨,项目基本面无关紧要。

  • 周期末:基本面被忽视,交易者已经在心理上已经进行预期交易,好消息无法推动价格上涨。

他的规则:在周期前进攻,在周期末防守。

为什么你无法通过交易摆脱糟糕的市场

Grant 最早学到的硬道理之一:

「试图在糟糕的市场条件下通过交易翻身,就像试图通过锻炼来抵消糟糕的饮食。」

在熊市阶段:

  • 将 80%-100% 的资金转为现金或链下资产。

  • 保留一小部分「学习资金」以保持敏锐。

  • 专注于研究、人脉和工具打磨。

目标:生存下来,以便在简单模式回归时全力出击。

从过度分散到专注

早期 Grant 因持仓太多而注意力过度分散,没有一个能产生大收益。后来他在下跌中过度交易,利润回吐让他改变交易习惯。

现在他遵循三个原则:

  • 集中投资于高确信度的项目。

  • 在强势时退出。

  • 接受积累财富和保护财富需要不同的策略。

这就是他如何将一笔 5 万美元的全押 Solana 交易重新带回 7 位数回报的原因。

这也是他如何重仓 GOAT,并在 Fartcoin 市值仅为 90 万美元时发现它的。当他找到一个可以专注的赌注时,进行重仓。

模因季的教训

模因季教会他:市场的价值定义不必与你的价值观匹配。

他通过以下方式获利:

  • 在主流炒作之前早期进入

  • 将炒作视为市场的驱动力

  • 在条件过热时提前卖出

从这些胜利中,他将约 85% 的资金转为有形资产,并保留 15% 作为「娱乐资金」,在不冒毁灭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激进交易。

投资组合增长的四个阶段

Grant 将投资组合的构建视为四种不同的「游戏」:

三位数到四位数

  • 定义资金补充率(如果资金损失,你能多快补充子弹)

  • 集中投资于 1-2 个仓位

  • 避免基于 TVL 的空投,它们会套牢资金

  • 优先选择基于时间的空投,成本是时间而非流动性

  • 建立高质量的信息源,避免被「KOL」收割

  • 在链上交易,而不仅仅是在中心化交易所

  • 加入活跃的 Discord 和 Telegram 群组

四位数到五位数

  • 记录每一笔交易(盈利、亏损、原因)

  • 根据市场模式调整激进程度

  • 提前布局催化剂,不要追逐新闻

  • 不要试图在糟糕的市场中通过交易翻身

  • 不要过度押注。

  • 在糟糕的市场中保持小仓位,但保持好奇心

  • 叙事先于上涨

  • 在催化剂之前,什么会受益?

  • 通过每天与人交流和消化正确信息保持敏锐

  • 建立交易框架

五位数到六位数

  • 在轮动早期重仓

  • 支持强势叙事中的「领涨代币」

  • 当板块轮动时,完全转向新领域

  • 将每个周期内的小周期视为突袭——快进快出

  • 思考:流动性是在流入还是流出?放大视角

  • 你无法比宏观和流动性流出更聪明

  • 我们生活在一个注意力经济中,快钱就是注意力,叙事和注意力才是关键

  • 任何让你产生强烈反应的东西都值得关注,你是来赚钱的,不是来证明自己正确的

  • 问自己:「如果今天重新开始,我会以这个规模买入吗?」如果不会,那就卖出

  • 思考「这如何归零?」找到早期预警信号

  • 注意力下一步会转向哪里?

  • 保持好奇心

六位数到七位数

  • 避免仓位过大而无法干净退出;根据流通供应量的百分比来调整规模。

  • 将投资组合构建为核心仓位加上与之相关的高贝塔投资。

  • 仅对主流币使用小幅杠杆,永远不要超过 2-3 倍。

  • 在大胜之后,运行一次「新存档」重置:将大部分利润提现,用较小的资金重新开始。

  • 你不能再用之前的策略,因为你的规模太大,无法以疯狂的资金进入任何小市值币种。

  • 了解你的优势,放弃幻想,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了。

  • 如果你在震荡市中表现糟糕,降低风险。

  • 如果你在趋势中表现出色,早期进入然后逐渐退出。

  • 当你错了时,接受自尊心的打击。

  • 止损、轮动、重置。

  • 你不需要总是持有仓位,机会是永恒的,但你的资本不是。

  • 转向空投挖矿、价差交易,用小资金测试新框架。

市场健康状况的试金石

  • 健康市场:好消息带来强劲、持续的上涨。

  • 疲软市场:好消息带来平淡或负面的价格反应。

  • 仅这一条过滤器就能让你在糟糕的市场条件下节省数月的努力。

疲软市场中的布局

在糟糕的市场中,Grant 寻找:

  • 在抛售潮中保持价格稳定或上涨的资产。

  • 在明显催化剂之前出现成交量激增。

  • 尽管情绪低迷,但开发仍在继续的项目。

在催化剂之前布局,等待新闻公布时再进场,你就是成了退出流动性。

投资组合管理的不可妥协原则

  • 集中资本,不要分散

  • 区分交易(价格驱动)和投资(基本面驱动)

  • 在强势时卖出

  • 习惯持有 100% 现金

  • 当板块轮动时,尽早转向

四年周期的终结

Grant 认为经典的四年周期已经结束;现在,机会以更短的爆发形式出现。他将它们视为突袭:

  • 早期进入。

  • 在强势阶段重仓。

  • 在狂热之前退出。

  • 持有现金等待下一个周期前。

  • 最重要的是跟随流动性,当它离开时,减少敞口。

杀死投资组合的三个陷阱

  • 初恋综合征:对第一个让你赚钱的代币念念不忘。

  • 价格锚定:因为之前更便宜而现在拒绝买入。

  • 生活方式暗示:在卖出之前已经在心理上幻想赚到大钱后的生活。

目标并不是每次都正确,而是要经常盈利。

大资金的高级玩法

在更高水平上,Grant:

  • 瞄准拥有流通供应量有意义份额的项目。

  • 将小市值币种视为内置杠杆。

  • 避免长期锁定,除非规模足够大。

  • 在平静的市场中尝试新策略。

  • 警告:除非你的加密资金在 200-300 万美元以上,否则追逐收益通常不如跟随趋势,因为存在流动性不足、智能合约和稀释风险。

生存第一,盈利第二

加密货币 99% 是噪音、骗局和失败的项目,但 1% 的成功可以改变你的生活。

你的行为往往会在图表之前发出顶部信号,注意到这一点比任何指标都更重要。

机会是永恒的,你的资本不是。

总结

三个加密货币的周期,记忆深刻的教训,以及相当多的挫折,这就是@Grantblocmates 称之为终极经验宝库的背景。视频中他带我们回顾了自 2017 年以来他在这个领域的投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今天的投资方式。

加密公司上市潮来袭,链上 Pre IPO 该怎么玩?

Posted on 2025-08-26 20:12

撰文:BUBBLE

今年 6 月,互联网券商巨头 Robinhood 面向欧洲用户推出了一项新服务,提供 OpenAI、SpaceX 等顶级未上市独角兽公司的「股票代币」交易机会。Robinhood 甚至向符合条件的新用户空投了少量 OpenAI、SpaceX 代币作为引流。

然而这一举动立即遭到 OpenAI 的反对。OpenAI 官方在 X 上发文澄清「这些 OpenAI 代币并不代表 OpenAI 股权,我们与 Robinhood 没有任何合作关系。」在这条消息下,Elon Musk 并未直接置评 Robinhood 的代币,但他转发评论了 OpenAI 的声明,冷嘲道「你们自己的『股权』才是假的」。这一调侃既是在讽刺 OpenAI 转为盈利机构后的资本运作,也从侧面点出了未上市公司对这类股份「定价权」被剥夺的事是相当抵触的。

尽管存在质疑,传统券商的尝试反映出市场对链上 Pre-IPO 资产交易的浓厚兴趣。原因很简单,一级市场的巨大红利长期被少数机构和高净值人士把持,不少明星公司的估值在上市(或被收购)时呈现飞跃式增长。以设计软件公司 Figma 为例,因反垄断原因未能完成与 Adobe 的收购后,Figma 于 2025 年独立上市,发行价每股 33 美元,首日收盘飙升至 115.5 美元,暴涨了 250% ;这一价格对应市值接近 680 亿美元,远超此前 Adobe 收购洽谈时的 200 亿美元估值。又如近日刚上市加密交易所 Bullish,开盘后暴涨 290%。

这些案例表明,在上市前入股此类公司将可能获得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回报。然而传统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参与这类机会难度相对大且复杂。通过区块链让散户也提前分享那些未来上市明星公司的增值红利,这正是链上 Pre-IPO 概念吸引人的地方。

私募股权市场的规模与壁垒

过去的几十年全球私募股权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迅猛但高度封闭。据道森管理的合伙人 Yann Robard 在《私募股权为何获胜:反思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优异表现》一文中的调研,在过去 25 年中,私募市场创造的价值是同期公共股市的三倍左右。大量优秀公司延缓甚至绕过上市,通过多轮私募融资就能获得数十亿美元资金。例如 OpenAI 在 2024 年 10 月获得微软、软银等投资者 66 亿美元投入,2025 年 3 月又完成 400 亿美元巨额融资,成为史上最大私募融资案。有了充足的私募资金,许多公司可以长期不上市或晚上市。结果就是,巨大的成长红利在企业上市前就已产生,而能参与这些收益的却只有机构投资者,普通人被完全排除在外。

过去 25 年私募市场与公共股市价值创造的对比图表,源:Dawsonpartners

传统上,少数面向富裕投资者的二级交易平台(如美国的 Forge、EquityZen 等)提供过有限的 Pre-IPO 股份转让渠道。但这些平台基本采取点对点撮合模式,交易门槛也很高,通常仅针对合格投资者,少则要求数万美元起投。此类 OTC 模式导致市场流动性差、定价缺乏发现机制、交易效率低。而且许多独角兽公司的章程对股份转让高度限制,员工或早期股东出售股份往往需要公司同意。

在现有监管框架下,私募股权的二级市场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几乎是禁闭的。但当下这个壁垒也慢慢的打开了一些「口子」了,像是今年 6 月,纳斯达克私募市场(NPM)推出了 Tape D,这是一个实时私募公司数据集,其提高私募、上市前公司的价格透明度和估值可见性,用户可以通过 API 接口获取想要的信息。这也给「预言机」提供了一个较为公允的环境。

Pre-IPO 市场并非首次出现在加密领域。过去几年中,受限于技术性能、合规环境与投资者教育不足,这一模式始终难以大规模落地。但如今形势正逐步成熟,区块链可扩展性和用户体验显著提升,托管、KYC/AML 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同时,AI 与加密公司频频逼近 IPO 节点,为早期介入这些高成长标的提供了新叙事与投资需求。相比将资金单押在高波动的加密资产,Pre-IPO 代币化产品在投机性之外,兼具结构化与可预期退出路径,吸引了更多寻求多元化配置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千禧一代与 Z 世代正在成为投资主力,他们更倾向于直接投资、频繁交易,并主动寻找高潜力的私募股权机会,如 SpaceX、OpenAI、Anthropic 等。然而在传统框架下,他们几乎无法触达这些交易。Pre-IPO 市场若能借助链上代币化,将未上市股权切分成可低门槛参与的小额单位,并引入透明的二级流动机制,就有机会为这类年轻投资者提供成本可控、可自主管理、且契合其价值观的投资入口,也为私募股权带来前所未有的全球散户增量资金池。

Genz 和千禧一代的群体相比于把钱放入养老金更倾向投资,更多维度的详细数据见:Jarsy 的 Medium 研报

而通过代币化,原本昂贵又稀缺的未上市股权可以被拆分成小额数字代币,并在链上 7×24 小时交易。智能合约还能自动执行分红、投票等权利,提升透明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些代币能在 DEX 或合规的平台上交易,做市商和流动性池可以提供连续报价,避免了纯点对点交易的流动性不足。从理论上讲,私募股权代币化可以让全球散户以极低门槛参与顶级私营公司的成长,并且改善价格发现机制,让定价更市场化、更透明。

当然愿景越是宏大,现实就越是逼仄。传统监管复杂性、私营公司的抵触、技术对接的复杂性,都是目前代币化路径上尚未解决的难题。即便如此,近一年多来,随着政策风向的转变,我们已经看到一批探索链上 Pre-IPO 交易的项目纷纷涌现。它们有的主打衍生品和杠杆交易,有的则专注于真实股权的代币化转让。

Pre-IPO 的链上交易

这一类别的平台侧重于交易体验,往往不直接持有标的公司的实际股权,而是通过衍生品或其他机制让用户押注未上市公司的估值涨跌。这样的好处是准入门槛低、不涉及复杂的股权交割流程;但挑战在于定价依据和合规风险。

Ventuals:能在 Hyperliuqid 上开 10 倍杠杆的「Pre-IPO 永续合约」

Ventuals 是由 Paradigm 孵化的一个新项目,由 Alvin Hsia 创立,他同时也是前段时间火热过一阵子的内容平台 Subs.fun 的联创,此前也作为 Paradigm 的 Eir(常驻企业家)合作孵化过端到端的数据平台 Shadow。

Ventuals 目标是让用户在 Hyperliquid 区块链上交易未上市公司的永续合约(perpetual futures)。这种模式类似于加密市场常见的合约交易,但基础资产换成了热门创业公司的估值指数。Ventuals 的核心优势在于不需要持有底层股票即可提供交易市场,实际上更类似于 Polymarket 这类预测平台,当然这也使它能够绕过许多传统证券监管要求(如身份认证、合格投资人资格等)。

平台通过 Hyperliquid 的 HIP-3 标准来创建自定义永续合约市场,并使用了一种「乐观预言机」机制获取估值数据:任何人都可以提交对某公司估值的数据并抵押保证金,若无人挑战则该价格生效;如有争议则通过链上投票裁定。这种机制将原本难以获取的私募估值共识上链,为定价提供了依据。

Ventuals 的定价方法也很有趣,并不直接采用公司最近一轮融资股价,而是将公司估值除以 10 亿作为代币价格的锚定。例如,如果 OpenAI 最新估值为 3500 亿美元,那么 1 枚 vOAI 代币的初始价格设定为 350 美元。这一设计降低了交易门槛,让价格数字看起来直观。但问题在于,私营公司的估值本身极不透明且更新频率低,主要依赖于偶尔的融资或二级交易信息。Ventuals 虽引入了预言机 +EMA(指数移动平均)等技术平滑价格,但信息不对称仍是硬伤:当基础数据滞后甚至失真时,基于此的衍生品交易也可能放大市场波动,Polymarket 等利用预言机的平台都多多少少遇到由于其缺陷造成的问题,当体量更大时快速的交易过程可能导致 Ventuals 遇到更大的麻烦。

得益于拿投资人的钱买法拉利的创世团队,市场对其估值一落千丈,源:Ventuals

作为交易平台,Ventuals 最大的卖点是提供高达 10 倍杠杆的做多或做空机会,让用户可以「小博大」。但目前平台仍在测试阶段(仅运行于测试网)。Ventuals 所走的是完全去中心化衍生品路线,通过链上的高性能撮合(Hyperliquid 每秒 10 万笔订单的能力),试图打造一个无需信任中介的全球化 Pre-IPO 交易所。当然,摆在它面前的合规挑战仍然巨大,尽管不持有实股,但这些合约本质上押注证券价格,仍可能被监管视作证券衍生品,同时谁提供流动性,谁保证预言机的准确度,都还是未知数。

Earlybird:Solana 上的 Pre-IPO 多空市场

Earlybird 由 Solana 上的 NFT 市场 Hyperspace 的团队打造(2024 年已停止运营,推特甚至直接由 Hyperspace 改名为 Earlybird),同样主打让用户可以「在 IPO 前做多或做空公司」,定位为面向散户的下一代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团队曾获得顶级加密风投的投资(如 Dragonfly、Pantera)并在 Solana NFT 领域积累了经验,如今转向 Pre-IPO 赛道。

似乎两个平台的预言机给的价格有点不同,不知道上线后是否会修复,未来带上 polymarket 可能可以多平台套利

Earlybird 的创始团队包括 Hyperspace 联合创始人 Kamil Mafoud 和 Santhosh Narayan。据称在 Hyperspace 于 2024 年关闭 NFT 业务后,这支团队便开始专注于 Earlybird 的开发。事实上对他们来说「Pre IPO 平台」可能比「NFT 平台」更得心应手,两人都有摩根斯坦利的工作经验,且当了多年的投资分析师,华尔街的人脉在这个领域可能比加密货币的人脉更重要。

Earlybird 的具体产品形式尚未全面公开(平台仍处于申请制封闭测试阶段)但可以从 Dev 测试网 进入体验产品(会有 1 万美元的体验金 lol),从其宣传看很可能和 Ventuals 异曲同工,利用链上衍生品或模拟资产,让用户押注未上市公司的估值涨跌。Solana 高速低费的链上环境,同样适合搭建实时交易市场。团队或许会采用订单簿(orderbook)或 AMM 做市商机制,来提供比传统 OTC 更连续的流动性。值得一提的是,Solana 上已有类似 Pre-IPO 资产交易的实践,例如 PreStocks,以及更早的链上美股(如已经销声匿迹的 Mango Markets 上的 mStock 合成资产)。

Earlybird 的交易逻辑,源:@0xprotonkid

从市场定位看,Earlybird 可能走较开放且去中心化的路线,对用户地区限制和资质要求相对宽松,总之,Earlybird 是 Solana 阵营对于 Pre-IPO 赛道的积极探索者,它和 Ventuals 一样选择了「不触碰真实股权,以衍生品实现市场」的思路,其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解决估值定价和合规风控这两大核心问题。

PreStock(back by Republic):股权代币交易平台中的「乖孩子」

相比 Ventuals 和 Earlybird 的「轻资产」模式,PreStocks 则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股票交易,只不过搬到了链上。PreStocks 由新加坡团队创立,背靠老牌私募平台 Republic Capital,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持有真实私营公司股份,并发行 1:1 锚定的代币。

简单来说,如果 PreStocks 通过一家 SPV 买入了 OpenAI 的一批原始股,它会按每股对应一枚代币的比例在 Solana 上铸造「pOPENAI」代币供用户交易。每枚代币背后都有真实股票作为支撑,投资者持有代币即可享受与持股几乎相同的经济权益(股价上涨收益、未来 IPO 变现等),只是没有直接法律股东身份或者获得股息分红。

PreStocks 当前已支持 22 家 私营公司的代币交易,包括 OpenAI、Canva 等知名独角兽。用户只需一个 Solana 钱包,最低几美元即可买卖这些代币,没有投资门槛限制。PreStocks 上的代币可在链上自由转账,在 DEX 平台进行交易或借贷,甚至能提供流动性来赚取交易费,或使用它们来构建新的结构化产品。PreStocks 集成了 Jupiter 聚合器和 Meteora 做市商,实现了 7×24 小时交易和即时结算。

为了保证每枚代币有真股支撑,PreStocks 由受监管的托管机构持有底层股票,并承诺定期披露审计报告。然而,目前该团队尚未公开详细的持仓证明文件,只是声称所有代币 100% 足额抵押。考虑到涉及未上市公司股权,PreStocks 面临的合规压力较大,因此它屏蔽了美国等主要司法管辖区的用户(在链上买卖无需进行 KYC,铸造或赎回 PreStocks,则需要进行 KYC),公司的注册地选择在新加坡,也是出于法规相对宽松的考虑。

PreStocks 的创始人 Xavier Ekkel 曾表示,其愿景是让私募股权投资像交易公众股票一样简单。PreStocks 通过向散户提供零门槛进入独角兽的渠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二级市场的垄断。不过,这种模式也有明显局限。首先是流动性:由于每家公司股份来源有限(当前 PreStocks 平台上,单家公司代币市值通常只有几十万美元),市场深度很浅,大额买卖都会冲击价格,而相较于 Forge 这类老牌二级机构,处理的交易规模中位数就超过 500 万美元,其拥有机构级订单管理系统,PreeStocks 的交易体系想要搭建则需要更广泛的用户基础作支撑。

其次其扩张性也因为「1:1 持股」受限。每新增一个标的,PreStocks 就必须在线下谈妥购买真实股票,这需要和卖方(员工、VC、基金等)逐案沟通,过程漫长且受制于标的公司意愿。再次,PreStocks 本身并非持牌证券交易所,更多是以灰色地带方式运作,一旦监管机构态度转变,平台可能被迫限制或清退相关资产。

总体而言,PreStocks 采用了比衍生品更实在的路径,用真金白银为散户「买路」。其优势在于投资者的权益更有保障(有实股托底,未来 IPO 可获得真实兑付),但劣势是运营成本高、合规挑战大。笔者认为 Repuic 更想要将 PreStocks 发展成链上的「高流动性交易平台」作为其镜像代币的分销,因为其根据 Reg CF 的规则运营,将投资限制在 5,000 美元以内,并需要锁定一年,同时仅在自己收购的合规中心化交易平台 INX 上流动性与「锁仓」限制有违产品初衷,因此选择 PreStocks 这条「蹊径」。

聚焦真实股权代币化的平台

这一类别的平台直接面向终端投资者提供购买未上市公司权益的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链上证券发行或私募众筹。它们通常需要持有或锁定真实股票,通过代币作为凭证让投资者分享未来收益。这类模式更接近传统金融,但借用了区块链做登记和流转,因此往往由传统金融公司或 Fintech 公司来操盘。

Jarsy:股权代币的团购网站

在众多 Pre-IPO 项目中,Jarsy 算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较扎实的。它于 2024 年在 Arbitrum 网络低调上线,背后的公司 Jarsy, Inc. 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由 Hanqin、Chunyang Shen、Yiying Hu 等人 创立,创始团队包括前 Uber 中国高管、Afterpay 工程负责人等,对互联网产品的运营和监管有深刻理解。获得了 Breyer Capital 等机构 500 万美元投资,投资人中还有,Mysten Labs 首席执行官 Evan Cheng、Anchorage 首席执行官 Nathan McCauley、Huma Finance 首席执行官 Richard Liu 等业内知名人士的身影。Jarsy 的宗旨是「用区块链民主化私募投资」,通过严格的 1:1 实物资产支持,为普通投资者提供购买独角兽公司股权的渠道。

Jarsy 的运作模式是,先在平台上发布目标公司 Pre-IPO 股权产品,让用户预先认购(以 USDC 或美元支付)。当达到一定认购额后,Jarsy 出面与持有该公司股份的风险基金、早期股东或员工协商,用募集资金收购一定数量的真实股权。如果收购成功,则按实收股数铸造等量代币分发给投资者;若谈判失败或募资不足,则原路退还资金。这一流程类似传统私募份额转让,但借助了「先募集后购买」的众筹思路,以及链上代币作为权益证明。

Jarsy 同样会将所有持有的股票资产放在专门的 SPV(特殊目的载体)中托管,并提供实时的链上储备证明页面供查询。投资者购买的每一枚 Jarsy 代币(如 JSPACEX 代表 SpaceX 股份)都有对应一股真实股票作为支撑。虽然代币持有人不是该公司的法律股东,但享有与持股几乎等同的经济权益,包括未来 IPO 时的变现、被收购时的对价,甚至可能的分红收益。这也让 Jarsy 跟上述的其他项目不太一样,而更像是一个私募股权的「团购网站」。

但 Jarsy 依旧大幅降低了参与门槛,每笔投资最低仅需 10 美元起。更难能可贵的是,除美国投资者外,全球用户都无需合格投资人认证即可参与。Jarsy 还优化了 Web2 的用户体验,其流程支持邮箱注册和法币支付,替用户创建托管钱包,购买代币时几乎感觉不到区块链的复杂性。Jarsy 更注重合规和易用,试图搭建一个「Web2 接口 + Web3 后端」的桥梁产品。Jarsy 上线以来已经推出了 Anthropic、Stripe、Perplexity AI 等明星公司的代币化股权,很多产品一经推出即被抢购一空。

当然,Jarsy 模式依然面临两大难题。首先是流动性,由于 Jarsy 每种代币的供应量取决于实际拿到的股权数,而私募股权本身缺乏公开市场定价,当持有较多代币的大户抛售时,容易出现价格暴跌或无人承接的情况。目前 Jarsy 持有最大的几只股票是 X.ai(约 35 万美元)、Circle(49 万美元)和 SpaceX(67 万美元),规模都不算大。在如此浅的市场中,一笔几万美元的卖单就可能砸崩价格,交易深度明显不足。

其次是只要是「真实持仓」的项目都会遇到的扩张瓶颈问题。Jarsy 每增加一个标的需要付出的努力远远大于「衍生品模式平台」,且对人脉和资源要求极高。此外,Jarsy 尽管号称「以合规为先」,但毕竟提供的是未经注册的证券代币,美国监管环境下仍存在不确定性。不过 Jarsy 已经主动与一些顶级律所 WSGR(Wilson Sonsini、Goodrich & Rosati)合作规划合规路线,表明其有意寻求监管豁免或批准,在当前的合规环境下可能更受机构欢迎。

总正如其 CEO Han Qin 所言「我们创立 Jarsy,就是要把长期以来被机构垄断的私募投资机会带给普通人」。尽管道路上有流动性和合规等挑战,Jarsy 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也作为当前较为合规的几个「股权代币化平台」之一。随着用户增长和资产规模扩大,如果能逐步获得监管认同,不排除其代币未来在合规二级市场流通,让「Pre-IPO 股权」真正成为大众资产类别。

Opening Bell:传统股票链改的先锋

由 Superstate 推出的 Opening Bell 平台,则提供了另一条路径,直接让公司把自己的股票搬上链。与前述项目由第三方买股发币不同,这里公司本身成为发行主体。2025 年 5 月,Superstate(由 Compound 创始人 Robert Leshner 等人创立的合规金融科技公司)宣布推出 Opening Bell,让已经在 SEC 注册的股票或符合条件的私营公司可以通过 Solana 区块链进行 7×24 小时的链上交易。简单说公开上市公司或私营公司,能够在 Opening Bell 平台发行链上版的股票代币,并确保这些代币代表实际法定股权(非 Mirror token 合成品)。

这一模式的首次实践者包括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Upexi(股票代码 UPXI)和加拿大的 SOL Strategies 公司,前段时间因以太坊币股公司而热议的 Galaxy Digital 也参与其中(不过只有 SOL Strategies 这个案例还未在纳斯达克上市)。这需要严格的法律架构支撑,例如 Superstate 已经在美国注册了数字化登记代理(transfer agent),确保链上股东名册与传统登记同步。

Opening Bell 的出现标志着传统金融和区块链的进一步融合。通过这个平台,公司股票可以 24 小时实时交易,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透明度,股票变得像加密货币一样「always on」。私营公司也有机会利用 Opening Bell 提前获得流动性,一些拟上市或不急于 IPO 的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发行链上股票来接触全球投资者,实现融资或股东变现。Superstate 明确表示,Opening Bell 的目标客户既包括已上市公司,也包括寻求流动性的「晚期私营公司」。

当然,这一模式的推进仍需监管部门点头。目前 SOL Strategies 等公司宣布的上链计划虽然已经提交了 SEC 的申请文件,但都注明「有待监管批准」。但至少在趋势上,监管机构对资产代币化呈现出更开放的讨论态度,美国 SEC 在 2025 年召开专题圆桌会议研讨证券代币化,连黑石 CEO、Robinhood CEO 等传统巨头都公开发表支持意见。Superstate 本身在稳定币(USTB)和链上国债基金方面已有成功经验,如今扩展到股票领域,可谓恰逢其时。

就 Pre-IPO 而言,Opening Bell 提供了一种变相 IPO 的可能路径,公司无需走传统 IPO 漫长流程,而是在私募阶段就借助区块链实现股票公开交易。比如,一家独角兽企业完全可以先在 Opening Bell 上发行部分股权代币进行交易,在条件成熟时再正式 IPO 或直接并轨。这有点类似过去的 OTC 市场,但因为有了链上技术,透明度和效率大为提升。

从某种角度看,如果这一模式被认可,未来的 IPO 可能不再需要华尔街承销商,而是在链上完成。从这个角度看的话 Superstate 就像是纳斯达克的「Binance Alpha」。

投资民主化的时代到来了?

让未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更开放、更高效。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趋势。从财富机会的角度,这有助于缩小大众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鸿沟。但目前链上 Pre-IPO 领域依然机遇与风险并存。「监管合规」和「标的公司的抵触态度」是该类项目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拥抱监管、拥抱合作应该是链上 Pre-IPO 交易的主方向。越来越多传统金融机构和投资人其实对这一领域表示出兴趣。例如香港交易所、纳斯达克等都在研究代币化证券;知名 VC 可能考虑与这些平台合作,在不影响公司控制权的前提下释放部分份额上链流通。这种 LP 与 GP 合作的新范式,一旦成功将有望大大加速私募股权代币化的普及。但毫无疑问,Pre-IPO 上链交易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新蓝海。自由交易未上市股权这个「特洛伊木马」能够最终打开资本市场终极形态的「城门」,也许我们离城门就差几步之遥了。

某用户签署恶意 EIP-7702 批量交易,损失约 23.6 万美元的加密资产

Posted on 2025-08-26 20:0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链上安全分析师 Scam Sniffer(@realScamSniffer)监测,一名用户在签署恶意的 EIP-7702 批量交易后,损失价值 235,977 美元的加密资产。

Mitosis(MITO)将于 8 月 28 日上线币安 Alpha和币安合约

Posted on 2025-08-26 20:03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官方公告,Mitosis(MITO)将于2025年8月28日在Binance Alpha和Binance Futures上线。

Hyperscale Data 子公司上周增持 8,420 枚 XRP,总持有量达 31,420 枚

Posted on 2025-08-26 19:5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 Hyperscale Data(NYSE American: GPUS)公告,其全资子公司 Sentinum 在 8 月 18 日至 24 日期间以均价 2.969 美元购入 8,420 枚 XRP,总投资约 2.5 万美元。

截至 8 月 24 日,Sentinum 持有 XRP 总量为 31,420 枚,按当日收盘价 3.0259 美元计算,总市值约为 95,073.78 美元。

Mind Network宣布与蚂蚁集团旗下蚂蚁数科成为技术伙伴持续进行全同态加密技术链上应用的创新探索

Posted on 2025-08-26 19:5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5 日,全同态加密(FHE)基础设施项目 Mind Network 宣布与蚂蚁数科成为技术伙伴,持续进行创新探索。双方将共同聚焦加密RWA、链上隐私数据传输、端到端自动加密等领域,致力于打造全新的数据安全体验。 

本次合作基于此前发布的 链上报文系统(Encrypted Messaging Onchain),旨在为房地产、稳定币清算、跨境支付等真实世界资产(RWA)场景提供原生的合规隐私及通信能力。为资产在链上的安全、合规隐私流转提供支持,加速链上资产的落地与普及。 

作为抗量子攻击的 FHE 基础设施,Mind Network 正在通过安全的数据与 AI 计算,驱动一个全面加密的互联网,并与行业领导者合作,共同推进 零信任互联网协议 HTTPZ 的发展,为 Web3 与 AI 生态建立可信 AI 与加密数据处理的新标准。

USDJ 资产处理公告

Posted on 2025-08-26 19:4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官方公告,为配合 USDJ 项目方推出的 USDJ Sunset Plan,请所有用户尽快处理您在SUN.io平台中持有的USDJ相关资产,以避免可能产生的资金风险。如用户目前仍持有USDJ流动性,请立即从兑换池中提取并兑换为USDD、USDT或其他主流代币;如用户参与的是USDJ活期矿池质押,请及时提取LP本金及相应收益,并完成资产兑换,确保资产安全。

彭博社:特朗普“拟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举动,或为更大范围改革铺路

Posted on 2025-08-26 19:3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彭博社报道,特朗普计划以伪造抵押贷款文件为由罢免美联储理事 Lisa Cook。此举被视为特朗普加强对美联储控制的重要举措,可能为更大规模的美联储董事会改革开启先例。

BTR 即将上线 Bitget Launchpool,锁仓 BGB、BTR 解锁 275 万枚 BTR

Posted on 2025-08-26 19:2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Bitget Launchpool 即将上线项目 Bitlayer(BTR),锁仓 BGB、BTR 解锁 2,756,000 枚 BTR。锁仓通道开放时间为 8 月 27 日 19:00 至 8 月 30 日 19:00(UTC+8)。

本轮 Launchpool 将开放 2 个锁仓池,其中:

BGB 锁仓池
空投总量: 2,466,000 BTR
VIP 用户锁仓上限:50,000 BGB
普通用户锁仓上限:5,000 BGB

BTR 锁仓池
空投总量:290,000 BTR
个人锁仓上限:2,000,000 BTR

此外,BTR 现货交易通道将于 8 月 27 日 19:00(UTC+8)开放。 

Greeks.live:中文社群存在明显分歧,部分人认为BTC将下探至10.2万-9.8万美元附近

Posted on 2025-08-26 19:0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Greeks.live 宏观研究员 Adam 发布中文社区简报称,“群内对市场方向存在明显分歧,大部分交易员看跌认为比特币将继续下探至108k甚至102k-98k区间,但也有声音认为已跌得差不多可以抄底。关键分歧在于比特币是否会跌破MA120以及108k能否形成有效支撑。”

某钱包抛售 3926 万美元的 HYPE,并以 15 倍杠杆开多 ETH

Posted on 2025-08-26 18:5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链上分析师余烬(@EmberCN)监测,某钱包在 10 天前以约 45.5 美元价格买入 90 万枚 HYPE 代币(约 4026 万美元),并于近 24 小时内以约 43.5 美元价格全部出售获得 3926 万 USDT。

该地址随后以 15 倍杠杆开多 51,691 枚以太币,总价值约 2.29 亿美元,开仓价格为 4,630 美元,清算价为 4,076 美元。

东京电视台:Monex正考虑在日本发行与日元挂钩的稳定币

Posted on 2025-08-26 18:5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金十数据援引东京电视台消息称:日本金融集团 Monex Group 正考虑在日本发行与日元挂钩的稳定币。

Bitget 推出第 41 期链上交易竞赛,交易解锁 20,000 枚 BGB

Posted on 2025-08-26 18:5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Bitget 第 41 期链上交易竞赛即将开启,总奖池 20,000 枚 BGB。活动期间,用户交易 TROLL、USELESS、RION 代币,链上累计交易额达前 770 名的用户可获得 20 至 200 枚不等的 BGB 空投奖励。活动时间为 8 月 26 日 19:00:00 至 8 月 29 日 18:59:59 (UTC+8) 。

此外,链上交易上线 Solana 生态的 MEME 代币 HUCH、SUISEI、ΔV。用户在链上交易板块即可开启交易。

桥水创始人:BTC 适合作为投资分散工具,稳定币不适合作为投资品

Posted on 2025-08-26 18:5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先声播客,桥水基金创始人 Ray Dalio 在其首次中文播客专访中表示,他持有少量比特币作为分散投资工具,但相较于比特币,黄金更具吸引力。比特币劣势在于央行不会持有。相比之下,黄金是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央行储备货币。

对于稳定币,Dalio 认为其仅适合高通胀国家或完全不考虑利息的用户用于交易用途。由于稳定币没有利息收益、供应不受限制且币值会随法币贬值,对多数人而言并不适合作为投资品。他强调,当前真正的无风险资产应该是通胀挂钩债券,而非稳定币或美国国债。

对话 VanEck 数字资产研究主管:比特币四年牛市周期还在吗?

Posted on 2025-08-26 18:17

作者:Anthony Pompliano

编译:白话区块链

这期播客Anthony Pompliano对谈VanEck数字资产研究负责人Mattew Sigel,探讨加密相关股票的投资策略、质押新规以及市场周期。

他管理的NODE ETF自5月推出后,不到四个月收益率达28-30%,远超比特币及标普500,采用多元化“杠铃式”策略,涵盖交易商、基础设施及金融科技公司。

在访谈中,他详细披露了目前NODE ETF的投资组合和具体标的,分析了Entergy和TEPCO等公司在比特币挖矿中的潜力,强调投资中的杠杆风险,以及SEC质押非证券化决定对以太坊、Solana等的影响。

他认为比特币四年周期可能持续但更温和,分享了资金费率、未实现利润等市场顶部指标,并对当前加密市场的监管动态发表看法。

以下为对话内容摘选,由白话区块链编译。

Q1:NODE ETF推出三个多月,收益率达28-30%,是比特币的两倍,远超标普500等指数。你如何构建加密货币相关股票的投资组合?

Matthew Sige:感谢邀请。我们运行加密货币股票策略近五年,观察到它们波动性极高。市场顶部时,高杠杆股票表现最佳,涨幅最大,但杠杆对加密货币有毒,过去几周期已证明这一点。

市场顶部,加密货币股票指数充满高杠杆资产,洗牌时下跌幅度大。许多加密货币股票产品表现不佳,从投资者角度看,投入大量资金到比特币相关产品回报不理想。因此,NODE ETF的目标是广泛投资,涵盖明确从链上经济获利的公司,如Coinbase、Bullish等交易商及基础设施提供商。

比特币主导地位约65%,大型基础设施公司涉及电力、电气设备及工业基础设施,这对每股收益增长和估值倍数有意义。此外,金融科技电子商务公司,类似Magnificent 7但聚焦拉丁美洲或亚洲,开始大规模采用稳定币,带来成本节约。我们的投资范围覆盖超150家有数字资产战略的公司。

我们采用杠铃策略,三分之一基金投向纯加密货币股票,还有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外围板块,以及公用事业、能源、基础设施等低波动性板块,提供稳定性。

通过高度多元化避免大回撤,比特币接近历史高点时,多元化尤为重要。涨潮抬高所有船,但可能错过十倍股,这是一年前的策略。市场回撤时,我们抛售低波动性部分,增加波动性。自成立以来,超额表现伴随更低波动性,收益率是比特币两倍,波动性更低,这是我们的甜蜜点。无法保证重复此表现,但这是目标。

Q2:你提到公用事业和电气硬件公司,具体有哪些例子?它们仅服务比特币矿商,还是有其他与加密货币的交叉点?

Matthew Sige:一些公用事业公司在比特币挖矿增长地区运营,如阿肯色州、俄克拉荷马州。

这与公开股票投资者的思考方式类似,研究整个系统垂直整合。比特币挖矿增长意味着硬件、能源和地理位置的需求。我们梳理链条,找到增长地区和电力供应商,评估其业务。加密货币部分是叠加,帮助识别机会,然后对公司进行基本面分析,判断是否昂贵或符合策略。

除非公司明确提到比特币、区块链或加密货币作为业务驱动力,否则不会进入投资范围。我们根据与比特币、标普500的波动性水平管理组合,关注整个供应链。例如,Solaris SEI生产适合数据中心共址的发电机,用于比特币挖矿和AI混合用途。比特币矿商正从单一挖矿转向分配部分产能给AI,需升级设备,我们也在关注这一领域。

Q3:在工业和能源领域,还有哪些公司纳入投资范围?加密货币公司的筛选标准是什么?

Matthew Sige:我们倾向持有看好的公司,因对加密货币领域乐观,多元化方法为投资者提供更温和的波动性体验。筛选标准包括企业相对盈利能力的杠杆率。

例如,MicroStrategy在纯加密货币股票指数中占10%,但我们持仓比例仅3%或更低,因其杠杆率高。市场在顶部时,指数过度配置高杠杆公司,风险最大。上一周期,许多科技公司变比特币银行后破产。这一周期杠杆生成更专业,但比特币等裸资产波动性仍高于股票。我们追求复利增长,减少回撤,方法是寻找资产负债表强劲的公司,这是我们的基本投资理念。

Q4:TEPCO股票近期涨50%,受比特币和加密货币驱动,还是日本对AI需求增加?你们如何看待其潜力?

Matthew Sige:TEPCO投资了比特币挖矿公司Agile X,信息有限,媒体报道不多。法国的EDF也开始比特币挖矿,Marathon收购其四分之三数据中心业务。法国议会提议正式化比特币挖矿以偿债,法国多余电力曾出口德国。日本议员也在讨论加大挖矿力度,核电重启故事升温。

TEPCO市值从300亿美元降至60亿,风险高但价格低廉。法国接受度增加,若日本跟进,TEPCO可能受益。即使无此趋势,风险回报也吸引人。

我们发推文鼓励TEPCO多谈挖矿业务,相信这会提升估值倍数。基本面故事结合比特币整合,若业务扩大,股价可能大涨。我们利用内部公用事业和能源专长,与自然资源策略的分析师合作,效果良好。

Q5:你提到杠杆是投资风险之一,尤其在数字资产Treasury公司(DATs)。若进入熊市,哪些陷阱需警惕?

Matthew Sige:杠杆是主要风险。我们的数字资产敞口显示,仓位规模关键,尤其处理波动率达80%、90%或100%的资产时。我们支持一些公司,但比竞争对手谨慎。在公开股票基金中,我们寻找估值套利机会,估值对DATs很重要,尤其小市值公司,管理层可通过回购授权等操作影响市场信号。

我不特别看空,部分公司会成功,类似MicroStrategy,持续以高于净资产价值交易。但许多公司可能失败,资本被困,高管拿着数百万薪水,若以0.8倍NAV交易,难为股东做正确决定。未来公司治理话题中,我们可能进一步探讨。

Q6:SEC明确质押不属证券,对个人、私募基金和公开公司的质押策略有何影响?

Matthew Sige:Solana ETF即将秋季推出,我们努力支持质押和原地创建赎回,市场制造者用Solana创建份额,降低摩擦并专业化质押。对ETF质押币尽职调查门槛高,需组织认可,监管关注合作伙伴,SOC认证重要,可能需美国验证者集合。三年前,海外验证者更安全,现在国内可能更有利。

质押重要性未大变,许多山寨币通胀率高,投资者被稀释,需锁仓质押保持网络份额,收益仅抵消通胀。美元50年年均贬值4%,国债回报持平或负,质押以太坊或Solana若仅抵消稀释,非质押者受损,实际回报近零。以太坊和Solana在活跃区块链有正收益,仓位合理。这领域早期,多数区块链费用低,代币持有者机制不成熟,类似高流动性风险投资资产。

Q7:政府对比特币和加密货币态度积极,财政部长提到“预算中立”购买。你关注华盛顿哪些监管动态?

Matthew Sige:我近期关注华盛顿较少,因基础已奠定,投资银行案例显示资本形成催化。我对联邦政府购买比特币期望低,Bessant评论可能透露真相,他们不会卖出。大规模预算中立收购比特币需立法支持,重大财务问题即使中立也需立法。

Q8:有人猜测政府可能国有化MicroStrategy等持大量比特币公司。你如何看待这种可能性?

Matthew Sige:推特有人提他在为政府买比特币,这可能是一代人后的事,理性投资者不会据此投资。我们考虑这种可能性,但买卖公司或比特币不基于此。

若政府认为比特币重要,美国有上市公司和ETF持有大量比特币。100年前政府要求上交资产,今天互联网和政民关系使此难度大。财政部长提没收针对犯罪程序,互联网时代易引发误解。若比特币支持20%新国债发行,考虑道德风险合理,如下跌99%。目前及未来几年,政府更可能通过金融压制获利,如对比特币挖矿特许权或自托管交易征税,操作更简单。

Q9:稳定币发行可能部分私有化“货币生产”。你关注哪些相关机会或风险?

Matthew Sige:机会在稳定币交易清算。联邦政府不会发行稳定币,法律或使CBDC不可能,个别州可能尝试,怀俄明领先。

商家接受度是问题,如怀俄明稳定币在迈阿密是否可用。州特许银行可发行美元背书稳定币,类似品牌化电子美元。VanEck Ventures从Circle挖来团队,Wyatt投资下一代稳定币清算所。

Q10:比特币四年周期会持续,还是因ETF和企业购买改变?

Matthew Sige:我认为会持续,但更温和。周期存在已久,值得信任。明年中期选举升温,华盛顿进展少,利率下调或已实施。还早,但我关注下跌年份,周期会恢复,ETF和企业购买提供平衡。

Q11:你用哪些数据点判断市场是否接近顶部?有何独特指标?

Matthew Sige:我们用资金费率判断短期顶部,杠杆头寸成本若连续几周达两位数,表明尾声,历史数据支持。目前无此情况,偶有费率飙升后洗盘,未持续。区块链未实现利润比例略升,未达危险区。轶事数据如应用下载量或前妻发以太坊短信也提示风险,我收到过一条,略感担忧。

颠覆价格迷局:区块链的持久价值从何而来?

Posted on 2025-08-26 18:17

撰文:Bryan Daugherty

编译:Block unicorn

十多年来,区块链的讨论一直被一句老生常谈所束缚:「价格很重要。」

他们的说法很简单:除非开发者能够押注代币的未来价格,否则他们不会去开发。他们声称,投机是创新的「引擎」。

这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完全颠倒的。

历史清楚无误地表明:基础技术并非建立在投机的虚幻之上;它们是在效用的熔炉中锻造而成。价格追随能力,而非反之。爱迪生没有在完善灯丝之前兜售「灯泡币」。诺伊斯没有发行「芯片代币」来资助集成电路。瑟夫和卡恩也没有铸造「阿帕网 NFT」来推动 TCP/IP 的发展。

他们之所以建设,是因为其效用毋庸置疑,问题紧迫,需求真实存在。只有在这些系统在现实世界下大规模运行后,其财务效益才能实现。

加密货币中的「价格重要」阵营颠倒了这种模式。他们将价格作为激励,希望效用随后出现。结果显而易见:空洞的炒作周期、短暂的采用和脆弱的生态系统。

现代基础设施的每一次飞跃都诉说着相同的故事。电网并非源于对「瓦特代币」的押注,而是为了向整个城市和国家提供可靠、可扩展的电力,由对物理基础设施的认真、长期投资所资助,而非散户投机者。

集成电路打破了电子产品中的「数字暴政」,由 NASA 和国防部的明确需求促成。芯片价格从 32 美元跌至 1.25 美元,不是因为投机,而是因为技术证明了自己不可或缺。

互联网?它是为了抵御核攻击并连接研究网络而建立的,而不是为了填充任何人的加密钱包。互联网完全由高级研究计划局 (ARPA) 资助,多年内商业用途甚至是非法的。我们今天依赖的协议在没有单一投机资产的情况下诞生。

每一时代的教训都是相同的:先有能力,后有金融化。

在区块链领域,持久的价值并非源于对波动性图表的押注。而是源于提供合法、可扩展的公共基础设施,能够处理每日数十亿笔微交易,并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投机来衡量成功,我们就会建造沙堡。如果我们用基础设施来衡量成功,我们就会铺设基石。

为何「价格至上」模式会失效

在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中,最早、最坚定的支持者并非追逐快速翻倍的投机者,而是要求最高的用户,他们不容许任何失败。在区块链领域,这一原则已被那些推崇「代币优先」策略的人抛弃,裂痕显而易见。

激励错位

当创始人通过代币销售提前变现时,动力从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转向了炒作周期。这不仅是文化缺陷,更是结构性的。创始人有法律义务为股权持有人服务,而非代币持有人。结果呢?价值捕获在公司层面得到优化,而创造真实效用的网络参与者却拿着波动的资产。

短期主义

价格暴涨会奖励那些昙花一现的行为,这些行为今天会飙升,但明天却会损害其可持续性。一旦这些激励消失,那些由膨胀的代币奖励支撑的协议的参与度和价值都会崩盘。

市场干扰

当代币价格成为核心指标时,工程路线图会倾向于激发投机的事物,而不是提升吞吐量、降低交易成本或满足合规要求。2017 年的「区块链狂热」证明了这一点:公司发布模糊的声明,其估值随比特币飙升,30 天内因缺乏实质进展而蒸发。

用户摩擦

代币门槛高的产品会迫使用户在成为真正使用者之前先成为投机者。它并非提供无缝衔接的专用服务,而是将潜在用户投入到「拉高出货」的市场波动中。这吸引的是赌徒,而不是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长期参与者。一旦空投矿工和收益追逐者离开,整个 L1 生态系统就会被掏空。价格或许能吸引人群,但无法建立基础。

建设者的现实:内在动力 + 直接回报

问问那些铺设互联网骨干、设计数据库引擎或扩展区块链基础设施的人,他们为何这样做,你永远不会听到「因为我可以炒币」。他们建设是为了解决有意义的问题,赢得同行的尊重,并推动可能性的极限。

开源软件每天都在证明这一点。Linux、Python、Apache、Kubernetes,这些全球经济的隐形动脉,承载着万亿价值,没有一个是从投机代币销售中诞生的。

几十年的开源历史清楚地表明:改变世界的基础设施不需要代币来生存,它需要在创造的价值和获取的价值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那些能够经久不衰的项目之所以获得资助,是因为它们解决了关键问题,而不是因为其正处于炒作周期。在这种模式下,回报源于可衡量的影响,这使得构建者能够专注于性能、可靠性和应用,而这正是区块链要想持久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合法、可扩展的未来之路

如果区块链想要走出其投机的青春期,就必须遵循构建互联网、电网和现代计算的相同严谨原则。这些系统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系统性地大规模解决问题而构建的。

它始于一个真实可衡量的问题,一个有明确受益者和可定义结果的问题。它不是模糊的「未来潜力」承诺,而而是今天就能解决的紧迫、具体挑战。

成功必须以效用指标衡量:成本节约、欺诈减少、运营效率,而不是像「总锁仓价值」这样的虚荣指标,这些指标可能在一夜之间因流动资本而膨胀,也可能同样迅速消失。重要的指标是那些经受市场周期、证明持续价值的指标。

前进的道路并非未知。我们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每一个变革性基础设施中都见过。问题不在于是否可行,而在于区块链是否具备纪律和专注去实现。

结论

价格投机转瞬即逝。效用持续增长。如果区块链要成为全球经济中永久、不可或缺的一层,我们必须停止将代币价格视作北极星。

投机会找到它的出口,市场为此而生。作为建设者、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我们的责任是确保投机背后有真实、合法且可扩展的支撑。

历史不会以牛市的高峰来评判我们,而是以尘埃落定后我们留下的基础设施来评判——那些经受市场周期、服务数十亿人、提供全球规模可验证信任的基础设施。

这才是值得建设的未来。这也是唯一持久的未来。

「消失」的天王级加密项目创始人们

Posted on 2025-08-26 18:17

撰文:律动小工、BUBBLE

创始人往往也是叙事的一部分化身。

无论是 Vitalik 的极客,还是 Jeff Yan 的交易员直觉,抑或是 Do Kwon 的狂妄,都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项目的灵魂。可在过去几年,这些「加密明星创始人」却一个接一个地淡出了舞台。

最近,Story Protocol 的创始人 Jason Zhao 宣布辞去 CEO,再次点燃了人们的讨论。年轻的韩裔美国人,MIT 夏令营的创业少年,李飞飞实验室的学生,DeepMind 最年轻的产品经理——他的剧本本可以通向硅谷的明星序列。但他却选择在加密行业写下自己的篇章,又在三年半后选择离开。

律动 BlockBeats 整理了七位「消失」的创始人,有人主动转身,有人被逼抽身;有人带着理想主义的温和告别,也有人在丑闻与争议中仓促退场…… 当然他们只是缩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创始人在发币后离开,开始自己应该还不错的下一段生活。

从「形而上」走向「现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8 月 16 日,Jason Zhao 在 X 上打下一段感性的文字,宣布将在创立 Story 3 年半后辞去全职 CEO,只担任战略顾问,并投身新 AI 项目 Poseidon(上个月刚刚获得 a16z 1500 万美元种子轮投资),他表示太空、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新一轮工业革命让他重新点燃了热情。但这条 500 万人看过的帖子仅获得了 2000 个点赞。

Jason Zhao,韩裔美国人,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长大,高中期间 Jason 便开始负责当地的 TED x AustinYouth,19 岁参加麻省理工 Launch training camp 时与同伴创立了政治游说众筹平台 PolitiFund 凭借着 2400 分的 SAT,在几乎所有藤校的全额奖学金邀请中选择了斯坦福大学。

获得斯坦福大学哲学本科学位后,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在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师从「AI 教母」李飞飞,毕业后进入谷歌 AI 实验室 DeepMind 成为最年轻的产品经理。拿着这套剧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如果他现在还任职于 AI 大厂,可能也会收到扎克伯格的「重金转会」邀请,但命运偏偏不让他走这条路。

2020 年的「DeFi Summer」让他接触到了区块链,哲学与人工智能的背景让他想到了「人工智能重塑创造力并丰富内容,区块链决定数字产权并赋予数据可验证的稀缺性。」,IP+AI+Blockchain,让他在 25 岁时就成了成功融资 1.4 亿美元的项目 Story Protocol 就此诞生了。将知识产权(IP)可编程化、以链上方式跟踪使用与分配,推动创作者版税、许可和 AI 训练等新型商业模式。

他们推出 Story Academy 来推动创业者和开发者的 Builder 计划。与 Yakoa 合作,用 AI 检测 IP 重复和操纵行为;与 Pastel Network 集成,以确保证书罕见性和资产稀缺性;与 Lit Protocol 联手增强交易安全与隐私;与 Stability AI 合作 将链上授权与版权追踪引入 AI 模型训练。

Story 的商业逻辑,源:Starzqeth

但让链上与实体链接这一「应用型」产品,虽然叙事宏大但似乎与当前的 Crypto 还向性不合,在 TGE 后的半年时间内,他们与 Justin Bieber、BTS、BlackPink、Adidas、Crocs 等知名的品牌合作但这也改变不了 Story 链上的营收大部分时间都是个位数或两位数的事实,知名风投分析师 Adam Cochran 指出,近 60 亿美元完全稀释估值对比这个营收,他质疑项目是否更注重「花式演示」。

但事实上,在 Zhao 退出前 Story 仍获得资本的信任,Grayscale 推出 Story IP 信托,Heritage Distilling Holding Company(CASK)用 2.2 亿美元私募融资启动 IP DAT 计划,让他在离开时 IP 的市值也达到了新高。他的离开或许不算体面但也不算狼狈,也许对这个 26 岁前就走完别人小半辈子路的年轻人来说,在经历这一段旅程后他内心的偏向从「柏拉图」走向了「亚里士多德」,从 IP 变成了更实在的物理 AI 的搭建,他投身进入了新的世界,也许更广阔的旷野还在等待他探索。

Jason 的「X」Banner——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图中左:柏拉图手指向上「理念 / 形而上」,右:亚里士多德手掌向下「经验 / 现实秩序」

许久没有 Gavin Wood 的消息了……

「不知道 Gavin Wood 现在去哪了」。

当以太坊重新冲击 4000 美元的时候,有人突然想到了这个以太坊早期最核心的联创、以太坊黄皮书的撰写者、 Solidity 语言的创建者以及 Polkadot 的创始人,Gavin Wood。加密世界似乎许久都没有他的声音了。

2022 年 10 月,Gavin Wood 向外界宣布,将辞去 Parity Technologies 的首席执行官一职。这是他与 Polkadot 的一次主动抽身。对行业来说,这是继以太坊后,他退出的第二个项目。

Gavin Wood 出生于英国兰卡斯特,剑桥大学博士,主攻音乐可视化与人机交互。在进入加密世界之前,他是微软的研究员,也是多个开源社区的积极贡献者。

2013 年,他遇见了 Vitalik Buterin,并成为以太坊最早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写下了以太坊的首版黄皮书(Yellow Paper),还亲自实现了以太坊的第一个客户端,发明了 Solidity 语言。可以说,他为「智能合约」的可用性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但在 2016 年,他因为理念问题选择离开以太坊。他希望区块链不只是单一虚拟机的运行环境,而是一个多链互联的世界。这一理想,最终化为 Polkadot。2017 年,Gavin Wood 与 Björn Wagner 等人共同创立 Parity Technologies,随后推动 Polkadot 的设计与落地。他提出的 Substrate 框架,使区块链的搭建像「拼装乐高」一样便捷;而 Polkadot 的中继链与平行链设计,则试图解决多链互操作与共享安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Gavin Wood 和他曾经亲密无间的伙伴 Vitalik 很像。在 Polkadot 社区里,Wood 一直是最具象征性的工程师。他的身份更多是架构师与思想家,而非管理者。他擅长写代码、写文档、写宣言,但不擅长管理庞大的团队和复杂的利益关系。

因此 2022 年 10 月,Gavin Wood 宣布辞去 Parity Technologies CEO 一职,把位置交给了 Björn Wagner。「首席执行官的角色从来都不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很好地担任首席执行官,但这不是我能找到永恒幸福的地方。」这句话带着典型的工程师式的理想主义。

Gavin Wood 最后两次公众露面也很有意思:一次是在 2024 年 7 月份布鲁塞尔的 EthCC7 会议上,他与 Vitalik Buterin、Joseph Lubin 另外两位以太坊核心的创始人来了一次世纪大合影;还有一次是在 Polkadot 的开发者训练营上,他正在 DJ 台上就位,重拾了自己对音乐的热情。或许,这才是 Gavin Wood 最舒服的状态。

离开 EOS 后的 BM 在研究神学

「七年之后再看 EOS」,李笑来当年的话还是太有「含金量」,如今竟然有了某种应验。

七年之约的 2025 年,EOS 社区从母公司中独立出来,而母公司 Block.one 带走了当年为 EOS 融资的 40 多亿美元,换成了 16 万枚比特币。这笔巨大的流动性,也被 Block.one 带到了一个新的交易平台 Bullish 上。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Bullish 成为了继 Coinbase 之后,第二家在美上市的加密交易平台,市值约 100 亿美元。

似乎是要与过去切割,EOS 的代币如今已更名为了 A,目前市值为 3.21 亿美元,不足 Bullish 的二十分之一。而当年 EOS 最核心的人物,Daniel Larimer 早在 2020 年就辞去了 Block.one CTO 的职位。在加密行业,Daniel Larimer 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BM」。

BM 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是一位坚定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他自称最崇拜的著作是《Atlas Shrugged》(《阿特拉斯耸耸肩》),相信自由市场与抗审查的技术工具能保护个人的生命、财产与自由。

进入加密行业后,他以极快的节奏创立项目:2009 年尝试研发加密交易所;2013 年创立 BitShares,引入了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与稳定币的早期模型;2016 年创立 Steemit,推动「区块链社交」的首次大规模实验;2017 年,他再次出手,联合 Brendan Blumer(简称 BB)成立 Block.one,推出 EOS。

在 Block.one 这个 BB 的「家族企业」中,BB 的妹妹空降首席营销官,其唯一可见的「政绩」是将 EOS 品牌色从科技蓝改成「更柔和的莫兰迪灰」。BB 的母亲执掌风投基金,其领投的社交应用 Voice 上线一年用户不足 1 万,却耗资 1.5 亿美元。

而 BM 的话语权极少,他在推特上自嘲自己『没有决策权』,这位被称为『天才程序员』的联创,却在母公司内部成了一个被架空的影子。于是 2021 年,EOS 社区发起「分叉起义」,尝试切断 Block.one 的控制。而 BM 辞去了 Block.one CTO 的职位,离开了社区。

此后 BM 的个人足迹则变得模糊,鲜少发布与加密相关的内容,这两年他的推特相内容高度集中于《圣经》解读、地缘冲突的世界末日预言,以及针对主流基督教的批判。

肮脏的暗箱操作

「Movement 究竟是谁搞砸的?」当 MOVE 代币因为丑闻被 Coinbase 下架时,许多人才开始追问这位年仅 20 出头的 Movement Labs 联合创始人,那个曾经在黑客松与播客里高谈阔论「Move 将改变以太坊安全模型」的年轻人,怎么会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从舞台中央退场。

Rushi Manche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在范德堡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科学。像许多 Gen-Z 一样,他在大学期间就沉迷于黑客松、AI 实验室和区块链代码库。在 2022 年,他与同学 Cooper Scanlon 在宿舍里创立了 Movement Labs。灵感其实并不复杂,他们在 Aptos 的实习经历让他们看到了 Move 语言的潜力。一种比 Solidity 更安全、具备并行处理能力的新型智能合约语言。但 Aptos 的局限同样明显:缺乏流动性、开发者基数有限。于是他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 Move 带进以太坊」

创业很快吸引了资本的注意。Pre-seed 阶段,他们就拉来了十几位天使投资人投下 340 万美元。一年之后,Movement Labs 完成了 3800 万美元 A 轮融资,Polychain、Placeholder、Archetype 等知名基金悉数入局。在行业的叙事里 Movement Labs 成了「Move 语言在 EVM 世界的旗舰项目」。

Rushi 很快成了 Movement 的代言人。他频繁出现在播客、技术大会、行业访谈里,他带有年轻创业者典型的激情。声音轻快,语速极快,总是带着一种「行业需要新人来重塑」的自信。在他的推动下,Movement Labs 宣布开发 M2 Rollup(基于 ZK 的 Move Layer2)、Shared Sequencer 等基础设施,希望成为以太坊新一代扩展方案的代表。

2024 年底,MOVE 代币上线。TGE 的那一刻,Rushi 似乎真的站在了舞台中央,可问题也从这里开始。

上线不久,社区里就有人质疑空投名单被「内定」,Movement「影子顾问」Sam Thapaliya 爆料,超过 75000 个钱包由联合创始人 Cooper 指定,从而获取 6000 万枚 Move 代币的老鼠仓,获利远超普通用户。而 Sam 也不是「善茬」,而后两份两份商业备忘录显示,Movement Labs 向两名「影子顾问」( 包括 Sam Thapaliya)签署协议,承诺提供高达 10% 的 MOVE 代币供应量(价值超 5000 万美元),这成为项目的第一道裂痕。

几个月后,真正的风暴来临。2025 年 4 月,CoinDesk 披露 Movement 与名不见经传的中间商 Rentech 签署做市协议。Rentech 在 TGE 当日获得 6600 万枚 MOVE 代币控制权,次日抛售约 3800 万美元,引发代币暴跌。Binance 甚至紧急冻结账户以平息混乱。合同更显示,Rentech 既是 Movement 基金会代理人,又是 Web3Port 子公司,在交易中扮演双重角色。

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 年 5 月 2 日,Movement Labs 宣布 Rushi Manche 被暂时停职。5 天后,他被正式解除联合创始人职务,新的领导团队接管项目。消息发布时,Rushi 没有公开回应。他的形象从一个高调宣讲「区块链安全革命」的年轻工程师,骤然变成代币丑闻的中心人物。

Rushi 的退场显得仓促、混乱,甚至带有「被驱逐」的色彩,没有人知道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多方各执一词,而后 MOVE 被 Coinbase 下架,他自己则将 Movement Labs 告上特拉华州法院,寻求澄清权责关系。直到现在 Rushi 的最后一条帖文还停留在 5 月 8 日关于 Sam 的商业备忘录的披露的转发。而同样 Move 究竟是谁搞砸的?这个问题到现在已然无人关心自然也无人会过问了。就像许许多多的区块链项目方一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后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从 IO 变成 OI,从「去中心化算力」变成「超级 AI」

当 IO 代币在 Binance Launchpool 上线时,加密社区里有一个问题不断被问起「Ahmad Shadid 怎么突然卸任了?」这位有着以太坊基金会顾问背景的创业者,曾是 DePIN 领域最受瞩目的创始人之一。2024 年 6 月 9 日,就在 IO 代币公募前两天,他突然在 X 上宣布辞去 io.net CEO 职务,转由 COO Tory Green 接棒。

Ahmad Shadid 的故事起点,并不是 GPU 或 AI,而是量化。他最开始于沙特一家中小型商业 Cordoba Partnerships 做资料分析师,而后就职 ArabFolio Capital 和 Whales Trader 做量化系统工程师时深度拓展了与 GPU 相关的技术面。2018 年开始他便开始开发 ML 驱动的风险管理引擎 DarkTick,这是使用定量 / 统计技术开发和测试高度自动化的量化交易策略,适用于股票 / 非股票和统计套利等策略的工具。

2022 年开始他作为顾问为以太坊基金会提供咨询,关注智能合约与基础设施的可扩展性问题。在多链、L2 叙事逐渐成熟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被忽视的领域,算力。

2023 年,生成式 AI 的浪潮席卷全球。ChatGPT 带动算力需求暴涨,GPU 供应一度成为硅谷最紧张的资源。Shadid 敏锐地意识到,如果 DeFi 能解放金融,DePIN 就能解放物理资源。他的答案,就是 io.net 一个连接闲置 GPU、为 AI 模型提供去中心化算力的网络。

在他的叙事中,IO 不只是一个公司,而是「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 AI 超级计算机」。这个口号迅速吸引了资本和社区的注意。从工作室到云服务器提供商,霎时间似乎所有人都在为 IO「提供算力」。

然而,就在代币即将上线的前夕,Shadid 卸任了。「我辞去 CEO 职务并非因为外界对我的质疑,而是为了让项目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成长。」他在 X 上写道。在此之前,社区有人指控 io.net 所宣传的 GPU 算力被夸大,担忧他可能借机套现。

面对这些质疑,Shadid 选择了一种阳光的方式来交割「捐赠 1,000,000 枚 IO 代币,转入互联网 GPU 基金会,以推动生态发展、强调所有团队、顾问和投资人代币均有四年锁仓期,2025 年 6 月后才开始部分解锁。」虽然这一行为引发猜测,但在「黑幕横行」的 DePin 行业,光从捐赠退出的行为上看着似乎相当「阳光」。

在离开 IO 后,他开启了一个新项目 O.XYZ,其治理代币为 OI,宣称其概念是由社区治理的「主权超级 AI」。并推出了一个 Solana AI 的指数型代币「Osol」(Solana 上前 100 的 AI 项目代币),而在最近推出了「AI CEO」,但其宣称的「连接了 10 万 + 个 AI 模型」、「比竞品快 20 倍」等产品宣传时同样遭受了社区质疑,而这次项目代币的市值也一跌再跌。从 IO 变成 OI 的后,可能在市场对「CryptoAI」叙事的一次次失望后,Shadid 也不再这么受欢迎了。

Mihailo,从 Polygon 退场的 ZK 布道者

2025 年 5 月的一个清晨,Mihailo Bjelic 还是决定了退出 Polygon 基金会董事会与 Polygon Labs 的日常事务。这是他与这个陪伴八年的项目做出的正式告别。对加密行业而言,这是 Polygon 第三位离开的联创;对他个人来说,则是一次带着释然与分歧的转身。

Mihailo 来自塞尔维亚,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学习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科学。他进入加密世界的时间并不算晚,2013 年开始接触比特币和以太坊社区,逐渐沉浸于「如何让区块链真正可用」的问题。毕业后,他曾经参与过一家为汽车行业提供 AI/ 机器学习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也尝试过几个小型软件项目,但都没有真正点燃他心里的火。他真正的执念,是在区块链扩容的迷宫里找到答案。

2017 年,他结识了彼时还叫「Matic Network」的团队。以太坊正经历 CryptoKitties 引发的网络拥堵,手续费高企,开发者苦不堪言。Mihailo 认定这是他能投入全部热情的方向:做一条真正可用的以太坊扩容解决方案。

在 Polygon 内部,Mihailo 被称为「ZK 的布道者」。他主导技术战略,尤其是零知识证明(ZK)路线。在他的推动下,Polygon 先后花费数亿美元收购 Hermez 和 Mir,重仓 ZK 技术,为后来的 Polygon zkEVM 打下了根基。

他不仅在技术方向上发挥作用,更是 Polygon 对外叙事的代表人物。无论是播客、技术峰会,还是研究社区的长文,他都是 Polygon「讲故事」的声音之一:Polygon 不仅是一条侧链,而是一个多链宇宙,是以太坊扩容版图的关键拼图。他的身影出现在媒体专访中,也出现在开发者大会的讲台上,既像是一位工程师,又像是一位宣传者。

但随着项目的膨胀与成熟,裂痕逐渐显现。2023 年,四位联创中的 Anurag Arjun 先行离开,转身打造自己的模块化链 Avail;同年 10 月,另一位联合创始人 Jaynti Kanani 也宣布退下日常事务。创始人们曾经的亲密战友关系,被时间与项目复杂性的增长一点点稀释。

两年后,Mihailo 成为第三个离开的人。他在声明中提到「愿景分歧」,也坦言自己已不能以最佳状态贡献。此后基金会由 Sandeep Nailwal 独自执掌。Mihailo 的故事里没有逃亡、没有丑闻,也没有轰然倒塌的戏剧性结局,言辞温和,显得安静、干净。

卸任 Morph CEO,她留下了「脚照梗」

Cecilia 离开 Morph 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在内斗、权力博弈与外部争议中被裹挟着走向退场。

今年 6 月,Morph 联合创始人兼 CEO Cecilia Hsueh 在社交媒体发文,宣布正式卸任 CEO 职务,将位置交给前 YGG 高管、Binance 老将 Goltra。她说这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自己将以顾问身份继续支持团队。

Cecilia 出生于台湾,常驻新加坡。她进入加密行业的起点是交易所 Phemex,曾担任首席营销官,并短暂代理过 CEO 职务。在此之前,她的履历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和运营。2023 年,她被 Bitget 与 Foresight Ventures 挑选,与前 Gitcoin 成员 Azeem Khan 组成「临时搭档」,共同成为新孵化公链 Morph 的联合创始人。Cecilia 出任 CEO,负责将 Morph 打造成「消费级公链」,试图在 Coinbase 推出的 Base 链之后,找到下一个 L2 爆发点。

2024 年 3 月,Morph 完成 20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估值 1.25 亿美元。融资消息一出,Morph 的热度迅速升高,社区一度期待它能成为 Base 的竞争对手。但裂痕很快显现:Cecilia 与 Khan 原本互不相识,被「强行配对」为创始人搭档,两人理念分歧明显——Khan 强调新兴市场,Cecilia 则专注于对外形象与市场营销。随着时间推移,矛盾逐渐激化。

在此之后,Morph 因为挥霍式的支出与战略混乱频频见诸媒体:在新加坡 Token2049 豪掷数十万美元,邀请 K-pop 乐队 tripleS 和 DJ SODA 助阵;在纽约世贸中心 77 层租下办公室,与 Foresight 和 The Block 共用;为复刻 Uniswap v2 的项目 BulbaSwap 支付超过 20 万美元开发费,但该 DEX 仅排到全球前 200。

与此同时,Morph 主网交易量始终低迷,日均仅 1.6 万笔,远不及 Base 的数百万笔。原计划的代币发行一再推迟,内部人员流失严重,甚至有人未能拿到明确的代币合同。

2025 年初,Khan 宣布退出 Morph,转去创办新的区块链 Miden。Cecilia 仍然挂名 CEO,但实权进一步削弱。最终在 2025 年 6 月,她选择离开。

更戏剧性的是,Morph 的真正掌舵人或许从来不是台面上的 CEO。据 Blockworks 报道,Foresight Ventures 联合创始人 Forest Bai 被员工称作「幽灵掌舵人」。他虽然不在 Morph 的管理层,却深度参与战略、预算、人事,甚至被正式加入 Slack 频道,直接对团队施加影响。这使得 Morph 的治理和权力结构备受质疑。

而有些抽象的是,在大部分加密社区的人心里,Cecilia 的形象始终模糊。但因为她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脚部的照片,反而让她的脚部留给了外界最深的记忆点。

交易者 0xEB8d 卖出 OKB 获利 394%,转投 BGB

Posted on 2025-08-26 18:1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链上分析平台 Lookonchain(@lookonchain)监测,一位交易者 0xEB8d 售出了一年前购买的 3,516 枚 OKB 代币(价值 65.89 万美元),获利 52.55 万美元,收益率达 394%。

随后,该交易者将资金转向购买了 42,584 枚 BGB 代币(价值 19.972 万美元)。

波场Tron生态交易狂欢节第二季 瓜分15,000 USDT豪华奖池

Posted on 2025-08-26 18:0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官方推特消息,KuCoin现隆重推出波场Tron生态交易狂欢节第二季!2025年8月26日10:00至2025年9月2日10:00(UTC),用户交易指定波场生态交易对JST/USDT、SUN/USDT、WIN/USDT、WIN/BTC、WIN/TRX即可参与瓜分15,000USDT豪华奖池。

Bitwise 向美 SEC 提交 Chainlink ETF S-1 申请文件

Posted on 2025-08-26 18:0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市场消息,Bitwise 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 Chainlink ETF 的 S-1 申请表格。

币安 Earn 将于今晚 19 点推出 Plasma USDT 锁仓产品第三批次额度

Posted on 2025-08-26 18:0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官方公告,币安 Earn 宣布推出 Binance On-Chain Yields Plasma USDT 锁仓产品的第三批次额度,认购上限为 5 亿 USDT。该产品将于 2025 年 8 月 26 日 19:00(UTC+8)开始认购。

加密分析师 PlanB:比特币仍在牛市中,没有熊市迹象

Posted on 2025-08-26 17:3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加密货币分析师 PlanB(@100trillionUSD)监测,比特币当前价格在 11 万美元附近,仍在牛市中,没有熊市迹象。

你好,我是加密主理人

Posted on 2025-08-26 17:17

作者:Yanz,深潮 TechFlow

一身潮流的装扮,一家“有态度”的小店,一口中英文夹杂的表达,将个人风格贯彻到每一根发丝,用高贵的态度俯视所有来客,构成了当下大众对主理人的消解与调侃。

主理人的真正意涵在“主打一个不理人”的戏谑中被消解,但作为最初专业负责人的代名词,它代表的那群人一直都在。

有人说,加密行业是“超级个体的乐园”,在这里,活跃着一群真正的主理人。

有人每天只花 30 分钟搭起求职信息撮合平台,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有人在熊市中坚持留在牌桌,成为知名爆料博主;有人从行业大厂抽身,选择用结果说话;也有人在城市里搭建实体空间,为更多新人架起沟通的桥梁。

我们找到了一些加密主理人,他们每个人都称得上是一个超级个体,这是他们的故事。

加密无畏:选择热爱,留在牌桌上

我是加密无畏,一个 Web3 爆料博主和社区建设者。

加密世界的大门,是在几场线下活动中向我敞开的。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个行业的基本概念和代币知识,随即被深深吸引。怀揣着好奇与热情,我投出了几份简历,先是踏入了一家区块链媒体,后来又辗转至火币交易所。

币圈大厂的日子,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并无二致,都是遵循既定流程,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务。我在不同岗位间穿梭:市场运营、品牌公关、研究分析、社群管理都曾涉足。

2021 年年底,我告别了交易所的生活,开始探索全职工作之外的可能性。一边寻找新工作,一边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行业里,除了打工,还有没有其他生存之道?

这个问题并不难,加密世界天然适合“超级个体”的存在。无论是研究员、交易员、博主、KOL 还是社群组织者,只要找到合适的变现方式,都能过得相当滋润。

离开公司后,我的生活节奏彻底改变。通常是 10 点到 11 点才起床,刷刷手机,浏览消息,午饭后大约 2 点开始工作直到晚餐时分。期间可能会有会议或与朋友的约见。晚饭后,或做些交易,或玩游戏,或锻炼身体,一般要到凌晨一两点才入睡。这种生活方式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形成鲜明对比,而最宝贵的就是自由,没有公司框架的束缚,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索生活。

如今,我的精力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经营个人 IP,包括推特、币安广场和小红书;二是运营加密社区,为项目方提供专业服务。

从 2022 年 9 月起步,加密无畏这个账号现已积累了 20 多万粉丝,这其实是个意外收获。2025 年初,币圈内对项目方的不满情绪高涨,尤其是 VC 币和 meme 币两个热门趋势饱受批评。我顺势而为,披露了一些内幕信息,没想到一炮而红,于是便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了下去。

运营加密社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虽然是我的兴趣所在,但这条路并非平坦无阻。最艰难的时刻莫过于熊市,尤其是 FTX 崩盘后的那一年。市场流动性枯竭,变现困难,项目方资金紧张,预算锐减。我只能四处接活,做些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代运营、广告推广、线下活动策划,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辛苦钱”。

尽管经历过艰难,但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其实是留在牌桌上,无论风雨。

许多人在大赚一笔或大亏一场后就选择离场,或因某次失败而对行业心生失望。还有些人可能无法适应自由职业的生活方式,找不到自己的上桌方式。但我始终相信,只要留在这个行业,哪怕只是占据一个小小的位置,也比在那些内卷严重、不断收缩的行业要好得多。毕竟,加密世界仍处于上升期,流动性更充足,机会也更多。

对于想在币圈发展的新人,我的建议是循序渐进。刚入行的人最好先去公司打工积累经验;有了 1 至 3 年工作积淀后,可以寻找能带来信息优势和高质量互动的圈子,找到能互相促进成长的平台;3 年以后,每个人可能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路径。

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如果你痴迷编程,就去开发;如果你善于社交,就去建设社区;如果一时找不到特别的爱好,那么把赚钱本身当作兴趣也未尝不可。我曾在推文中写过:以兴趣为起点,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

Antoniayly: 每天 30 分钟,连接人才和机会

我是 We3 求职平台 abetterweb3 创始人。

2021 年 7 月,我还在一家 VC 做投后工作。做投后其实有点像是当保姆,要尽可能满足项目方的各种需求。招人就是需求之一。

有些项目方会问:能不能帮我找个运营负责人?能不能帮我找个市场负责人?有没有靠谱的工程师推荐?

在匹配这些需求的同时,朋友圈也常常能看到有人刚离职或在寻找机会的信息。

逐渐我发现,币圈缺少一个能够撮合这两个缺口的平台——项目方需要靠谱的人,而靠谱的人找不到靠谱的公司。这是一个资源不匹配的问题,而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个Notion库和一个Telegram频道。只要把信息共享出来,有需求的人自然会去匹配。

打破信息垄断和降低双方门槛是我想要做到的一件事。很多招聘网站要求你先登录、注册简历才能看信息,或者强制你选择身份,求职者只能看招聘,招聘者只能看简历。我想要改变这种模式,让所有信息对所有人开放。说实话,看别人简历挺有意思的,这也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2021 年 7 月至今,一直是我一个人在运营这个平台。平台运作方式非常简单:表单工具和 Notion 构成了我的自动化系统,当有人提交求职或招聘信息时,会自动同步到我的审核库。每天早晚,我会花半小时审核这些内容,将合格的信息移到公开库。

对于招聘公司,我会进行基本筛选,至少要求公司有官网和 Twitter 账号,这是最基础的要求,没有的公司很可能是空壳项目,直接就被筛掉了。

但最初的几个月很艰难,因为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发到一个陌生的平台上,这是一种非常隐私且充满信任的行为。我只能自己去开发者论坛寻找素材,搬运一些公开的简历信息到我的频道。或许是求职市场的匹配需求确实很刚性,这种状态只持续了大约一个月,之后就有人主动来提交简历和求职信息了。

令我惊讶的是,虽然我没有做任何推广,这个平台却通过口口相传稳定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 45 度角的增长。偶尔会朋友突然联系我,说他们的朋友因为我的平台找到了工作,甚至是一些他们从没想过的好公司。这是我成就感的来源,也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

目前来讲,abetterweb3 是纯公益性质的平台,除了 Telegram 频道分红计划带来的少量收入(积累到现在大约七八十美金)外,没有其他盈利模式。但看到它真正帮助到了人,实现了初衷,这就足够了。

很多事情你做几个月时完全想象不到以后会怎样,但如果坚持做下去,哪怕每天只花 30 分钟,持续 4、5 年后,就会发现积累了很大的价值。

本质上,现在币圈为人诟病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不管是产品开发得好不好,还是项目空不空气,根源都在于人才。我希望我的平台能作为一个基础设施,帮助留住一些愿意待在这个行业的人才,而不是让他们都流失到 AI 行业去。

如果有可能,还是希望能将平台发展成一个网站,改变现在比较原始的维护方式,让用户体验更好。但无论如何,让信息自由流动,帮助人才和机会更好地匹配的初心不会变。毕竟,互联网的初衷不就是信息共享吗?

Yuliana:策略家,用结果说话

我是 Yuliana,一个加密项目孵化器创始人。

进入 Web3 行业之后,我在 Bybit 和 Morph 都工作过。他们名气大、资金多、团队背景和资源都非常好。但于我而言:好像无论多么努力,一些结果产出总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在极度内耗的情况下,我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工作,最后却发现不仅产出与付出不成正比,在自己擅长且想做的事情的结果上有时也力不从心,这也促使我开启自己的事业。

做孵化器是一种确信。2021 年,我就有过一次尝试,做了八九个月后又回到公司工作。今年 5 月我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孵化业务。

帮项目做整体的市场和增长是主要业务方向。团队不大,六个人左右,我负责接 Case、带来更多资源、沟通项目需求,做好项目的规划和战略方向,以及推进执行。这种精简的结构让我们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同时保持高效的执行力。

我们接的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阶段性需求的,只需要完成特定任务;另一种是需要深度参与的项目,我会像 CMO 一样帮他们分析发展困境,制定整体计划,解决数据指标问题,提升市场热度,满足数据指标等。在这条路上,最大的挑战往往来自项目方的配合度。

记得有一次,我与项目老板沟通得很清楚,但他们的技术团队认为这不是他们的重点,不愿配合开发。原本 7 天能完成的事情被拖延到 14 天,沟通过程中充满阻力,无论我说什么,总有人质疑和挑战,甚至说话非常不客气。

“当时就是硬着头皮做,周末也不休息,晚上经常沟通到很晚,就是要把事情落实下来。”尽管过程艰难,但好在结果不错,项目数据有了明显改善,拿到了超出预期的结果。于是,项目方的态度完全转变,后续合作变得顺畅。

项目方是否清楚自己的阶段性需求,是建立合作的基础。有些项目没有明确目标和清晰路线图,即使沟通也难有实质性进展,而目标明确、愿意接受专业建议并执行的团队,则能够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价值。这也成为我筛选合作伙伴的标准之一。

在我看来,在加密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是成功的核心:要么成为超级个体,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放大自己的影响力。要么做公司创业,做大品牌,用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执行力做事,让市场看见。

我始终相信的一点是:一定要有很清晰的目标感,要以结果为导向。加密行业瞬息万变,成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执行力,更需要清晰的目标导向和结果思维。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团队,只有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此付出持续的努力,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CC:保持初心,知行合一

我是 CC,一个 Web3 实体空间(Web 3 Space)的创始人。

在某省会城市,我有一家门店叫“Web3 HUB”。700 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业务主要围绕四个核心展开:活动举办与承办、Web3 周边产品销售(硬件钱包、戒指、耳机、手表等)、共享办公空间,以及新人孵化器。

这个选择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在传统行业的经验。创业十多年,我开过酒吧、咖啡馆、餐饮和美容院等,在做传统行业、做连锁、做品牌上积累了一些成功案例。2018 年进入币圈后,我发现这个圈子没有“老师”,所有的学习都需要通过自己不断踩坑来获得,这是跟传统行业最大的不同。

当时就想创立一个公域平台作为桥梁,让更多的人、更多新人能交流和分享。

2020 年,香港区块链周的经历给了我很大触动。我意识到,如果每个城市都能有这样一个地方,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可以相聚、交流、分享,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我决定付诸行动。

现在,Web3 HUB 每天朝 9 晚 9 营业。如果有活动或酒会,会延长到凌晨 2 点。每周两场公开课,依靠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传统国内流量平台,吸引所有对 Web3 和 AI 感兴趣的新朋友、创业者或求职者,为他们建立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个实体空间,Web3 HUB 每月运营费用就要 20 多万,生意不好的时候会非常难熬。牛市时,很多项目和公链愿意出来线下交流分享;熊市时,大家更多关注自我生存,不太愿意出来社交。这时,我在传统 Web2 领域的经验就成了优势。我们的空间并不完全垂直于 Web3,熊市时也会接一些传统 Web2 的活动,比如抖音课程、新媒体课程、英语讲座和心理咨询课程等,让空间能够正常运转。

在我看来,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品牌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目前仅在成都一个城市,我们就已经拥有三四千名会员。这改变了很多人对 Web3 最后都要发币的印象。事实上,Web3 的蓝海很大,不用发币也可以链接很多资源。

作为一个在币圈创业的人,只要坚守“保持初心,知行合一”的原则,在圈子里都不会太差。Web 3 创业门槛很低,太多人讲一套做一套,甚至有人发币割韭菜就走人。但自创业以来我从来没有动摇过本心,就是想把我们的品牌和空间做好。

未来,我们希望在杭州、深圳、新加坡等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布局类似的空间。对于每一个人,只要敬畏行业,保持学习,对任何新鲜的叙事都去研究、钻研,努力不让自己掉队,就能在这个充满机会的行业中拿到自己的成果。

从被调侃的“主打一个不理人”,到真实存在的“超级个体”,加密主理人们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 30 分钟的坚持,还是数年的探索,习惯了自由的他们都在证明: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最宝贵的资源从来不是资本,而是人。

波场 TRON 集成 USD1 构建多元化稳定币生态,DeFi 生态全链路助推 USD1 落地进阶

Posted on 2025-08-26 17:12

自5月2日波场TRON创始人孙宇晨在TOKEN2049迪拜大会上宣布,波场TRON与特朗普家族项目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支持的去中心化稳定币USD1达成战略合作以来,USD1在波场TRON生态中的落地进程便被按下加速键。

波场TRON展开了一系列迅速而高效的布局:6月11日,孙宇晨宣布USD1在波场TRON网络上正式开启铸造;7月7日,生态内一站式去中心化交易平台Sun.io上线USD1多个交易对,实现链上即时兑换;8月19日,借贷协议JustLend DAO宣布全面支持USD1的存款与借贷业务,进一步拓宽了资产增值通道。

在短短三个月内,波场TRON完成了对USD1从技术接入到生态全面深度集成的进程,实现了该稳定币在波场TRON链上从铸造、流通、自由交易及收益增值的全链路支持。这一高效推进不仅体现了波场TRON对USD1项目的高度重视,更得益于其成熟完善的DeFi基础设施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全面助力一个稳定币项目实现从0到1的快速启动。

截至8月26日,波场TRONSCAN浏览器数据显示,波场TRON链上USD1发行量已突破2500万,24小时交易量超过3.5亿美元,持币地址数超过520个。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USD1在波场TRON生态中的强劲扩张势头和活跃的流动性,更标志着USD1正式成为波场TRON核心稳定币资产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合作不仅验证了波场TRON在稳定币领域的战略前瞻性,也通过USD1的快速落地为生态注入了新的DeFi动能,为后续多元化稳定币矩阵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生态内重要的DeFi新资产,USD1也将为波场TRON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波场TRON集结USD1:构建多元化稳定币生态,筑牢全球稳定币霸主地位

随着合规稳定币USD1的强势入局,加上此前在USDT、USDD布局中积累的核心优势,波场TRON正式形成“主流稳定币USDT+原生去中心化稳定币USDD+合规稳定币USD1”多元化稳定币生态格局。这一矩阵不仅丰富了波场TRON稳定币生态的层次,更凭借各币种的功能互补与场景协同,持续强化其在全球稳定币领域的核心话语权与基础设施价值。

USD1作为由特朗普家族关联项目WLFI发行的合规美元稳定币,自今年3月推出以来,便以“高透明度+强合规性”迅速赢得市场认可。该稳定币由短期美国国债、美元存款等现金等价物1:1足额抵押支持,资产托管交由BitGo等专业机构负责,且每月定期披露铸造、赎回及储备资产细节,被业界普遍视为合规稳定币的代表性项目。

凭借特朗普家族关联的品牌影响力与合规优势,USD1上线后迅速扩张。截至8月26日,USD1流通量接近25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六大稳定币。

在与波场TRON合作前,USD1主要布局于以太坊、BNB Chain两大网络,而波场TRON则是其拓展多链生态的第三大核心区块链平台,此次合作也被视为USD1加速触达全球用户市场的关键落子。

USD1与波场TRON的合作始于今年5月的TOKEN2049迪拜大会:波场TRON创始人孙宇晨与特朗普次子Eric Trump、WLFI联合创始人Zach Witkoff共同宣布,双方达成合作,在波场TRON网络发行原生稳定币USD1。

对此合作,Eric Trump明确表示:“波场TRON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泛的用户基础,为USD1的推广提供了完美平台。”

波场TRON创始人孙宇晨则进一步阐释合作价值:“USD1的整合将为波场TRON生态注入新活力。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用户都能通过手机轻松使用稳定币,参与全球金融体系。波场TRON与WLFI的合作是DeFi与传统金融融合的重要一步。希望透过USD1,让全球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无缝使用稳定币,比如酒店或商店消费。”

由此来看,这一合作不仅为USD1提供了技术底层与用户基础,也让波场TRON稳定币生态首次纳入合规属性的币种,实现“主流+ 去中心化 + 合规”的全场景覆盖。

自合作公布以来,波场TRON迅速推进USD1的生态整合,取得了一系列关键进展:6月11日,USD1在波场TRON网络上正式开启铸造,首批铸造量为1000枚,标志着USD1正式融入波场TRON生态;7月7日波场TRON生态一站式DEX Sun.io上线USD1多交易对,为用户打通便捷交易通道;8 月19日借贷协议JustLend DAO全面支持USD1存款与借贷,进一步拓展其收益应用场景。

在短短三个月内,波场TRON便完成了USD1从技术接入到DeFi基础设施集成的全流程部署。

截至8月26日,波场TRON链上USD1发行量已突破2500万,24小时交易量超过3.5亿美元,持币地址数超520个,链上总交易笔数已达4.1万笔,增长态势才刚开始。

尽管在USD1的部署上晚于以太坊和BNB Chain,但凭借超过3亿的用户规模、成熟的稳定币生态及领先的全球基础设施,波场TRON展现出显著的后期扩张潜力,有望实现快速追赶甚至反超。

作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稳定币,USDT在波场TRON网络上长期保持第一大流通规模,使波场TRON成为最受欢迎的稳定币结算网络。

根据CoinDesk于8月2日发布的《波场TRON网络研报》显示,在调研覆盖的50个国家中,波场TRON在35个国家(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成为最常用的稳定币转账网络。此外,6月单月波场USDT转账笔数达6500万笔,交易金额突破6000亿美元。

Artemis六月份发布的《稳定币支付报告》同样指出,基于31家稳定币支付公司的数据,USDT占据约90%的稳定币交易量,而波场TRON则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稳定币转账区块链。

目前,波场TRON网络上稳定币总流通市值超过834亿美元,占全球稳定币总市值(约2798亿美元)的30%。其中,TRC20-USDT发行量已达824亿美元,自2025年以来累计增发约230亿枚,增幅达40%。当前波场链上持有USDT的账户数量超过6700万,日均转账活跃账户数超100万,充分彰显其作为稳定币核心基础设施的领先地位。

除USDT外,波场TRON原生去中心化超额抵押稳定币USDD为其生态提供重要的去中心化稳定解决方案,与USDT形成“中心化+去中心化”双轨互补。自今年1月升级以来,USDD也保持稳定增长,目前发行量接近5亿美元,协议内抵押资产价值超过5.21亿美元,

通过布局USD1,波场TRON形成“主流稳定币USDT+去中心化稳定币USDD+合规稳定币USD1”多元化稳定币生态格局,通过清晰的分层定位,覆盖不同用户需求与场景:

l TRC20-USDT作为支付结算的核心工具承担全球高频转账、跨境支付的主力职能;

l USDD通提供去中心化算法稳定方案,通过超额抵押与算法锚定,满足用户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需求;

l USD1则面向合规需求的高透明度场景。

如今USD1的加入,不仅为波场TRON稳定体系注入新动力,也进一步夯实了其作为全球稳定币核心基础设施的地位。

DeFi生态全链路助推USD1落地进阶,波场TRON成熟基建成稳定币增长“超级舞台”

USD1在波场TRON生态的落地进程正持续加速,从生态DEX Sun.io上线交易对,到预言机WINkLink支持价格支撑、再到借贷平台JustLend DAO支持存储与借贷功能等。这一系列进展不仅体现了波场TRON对USD1的高度重视,更得益于其早已成熟的完善DeFi基础设施体系,使USD1快速实现了从流动、到交易到收益增值的全场景覆盖,助力其快速融入生态并释放价值。

波场TRON当前已构建起覆盖多场景的DeFi应用矩阵,能为稳定币资产的快速落地与场景扩展提供坚实基础。从承载交易需求的 DEX 平台SunSwap、专注稳定币交易的 SunCurve,到降低 Meme 发行门槛的 SunPump;从保障链上数据安全的预言机 WINkLink、提供资金融通的 JustLend 借贷平台,到实现跨链流通的 BitTorrent 协议,再到链接数字艺术的 APENFT NFT 市场、锚定实物资产的 RWA 产品 stUSDT等。这套全维度基建体系,不仅能快速扩展稳定币的应用边界,更能为USD1这类新入局的稳定币提供“从技术接入到场景渗透”的一站式支持,助力其高效完成从0到1的启动闭环。

作为USD1融入波场TRON生态的“交易入口”,7月7日,生态内一站式DEX平台Sun.io率先上线USD1,并同步开通USD1/USDT、USD1/TRX及NFT/USD1三组核心交易对,直接打通用户便捷交易通道。据Sunscan 浏览器数据显示,上线初期USD1资产池规模便达300万美元,近24小时交易量突破144万美元,为后续流动性积累与用户渗透奠定扎实基础。

在交易场景打通后,链上数据支撑成为USD1拓展DeFi场景的关键。7月21日,波场TRON生态龙头预言机项目WINkLink宣布新增USD1/TRX 价格服务,为链上应用提供安全可靠、实时的USD1价格源。这一动作不仅完善了USD1的底层数据基础设施,更直接为其接入借贷、合成资产、衍生品等复杂DeFi场景铺路,消除技术应用障碍。

8月19日,借贷协议JustLend DAO宣布正式接入USD1,全面支持该稳定币的存款、借贷及收益挖矿功能。用户现可通过在JustLend DAO存储(供应)USD1获取稳定收益,或质押TRX、USDT等资产借贷USD1以盘活闲置资金。上线3天内,JustLend DAO平台上的USD1资金池锁仓的价值已高达1248美元。此举不仅强化了JustLend DAO作为波场TRON生态核心借贷枢纽的地位,更将USD1纳入“交易-增值”的生态闭环,为整个波场TRON DeFi生态注入新的流动性与增长动力,推动生态向更成熟、多元的方向演进。

值得注意的是,波场TRON版USD1已同步获得HTX、Gate等主流中心化交易所(CEX)支持,用户可在CEX平台直接充值、提取波场TRON链上USD1,进一步拓宽了获取与交易渠道,实现“DEX+CEX”双轨流通的格局。

当前USD1在交易、借贷领域的落地,仅是其融入波场TRON生态的起点。依托波场成熟的应用矩阵,USD1 正加速向更多场景延伸,释放多元化价值:如未来SunPump平台或支持用户使用USD1发行Meme币;APENFT平台或会开放USD1购买NFT资产的通道;生态原生稳定币USDD也可实现与USD1的1:1兑换,打通 “去中心化”与“合规”稳定币的价值流通链路;或借助BitTorrent 跨链协议,USD1还可跨至BitTorrent 生态完成交易,进一步拓宽应用边界。

这种多场景、深层次的生态渗透,是波场TRON生态对稳定币“全链路转化”能力的体现。通过将USD1与生态内DeFi、NFT、Meme、跨链等场景深度绑定,不仅能提升USD1的实际使用频次,也加速了其向更广泛用户群体的普及,也加速了其向更广泛用户群体的普及,推动稳定币服务从纯粹的金融交易扩展至数字消费、内容创作等更丰富的应用领域。

对波场TRON而言,引入USD1不仅是稳定币矩阵的关键补充,更是其进军全球合规金融的体系重要一步。凭借其合规属性,USD1将为波场TRON生态注入新动能,也让波场TRON在对接传统金融与区域支付系统时拥有更适配工具。从长远来看,USD1的深度融入,不仅丰富了波场TRON的稳定币选择,更将与USDT、USDD形成协同,共同为全球80亿用户提供更高效、透明、多元的金融服务,拓宽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

从领跑全球的USDT生态,到原生去中心化的USDD,再到合规新势力USD1,波场TRON已构建起“主流+去中心化+合规”多维一体的稳定币生态格局,全面适配大众支付、DeFi创新、合规场景等多维需求。这一多元架构不仅将持续巩固其在稳定币领域的领先地位,更确立了波场TRON作为各类稳定币实现用户增长与场景落地的“超级基础设施”,为全球用户提供更灵活、更具韧性的稳定币服务体系。

Bitpanda 联创:倾向于在纽约或法兰克福上市,而非伦敦证交所

Posted on 2025-08-26 17:0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Bitpanda 联合创始人 Eric Demuth 表示,公司正在认真考虑公开上市事宜,但已排除在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上市的可能性。

Demuth 指出,由于伦敦证交所股票交易流动性不足,公司更倾向于在纽约上市,这主要基于美国政府对数字资产的支持态度。此外,鉴于 Bitpanda 主要收入来自欧洲大陆,法兰克福证交所也在考虑之列。

火币HTX C2C甄选站上线5个月“0冻结” 创纪录后再出重拳:启动“专项打击违规商家行动”

Posted on 2025-08-26 17:07

8月25日,火币HTX宣布正式启动C2C甄选站“打击违规商家专项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自甄选站上线以来已满5个月,火币HTX在“0冻结+100%全额赔付”双保险机制护航下,创造了用户账户司法冻结事件“0冻结”的纪录,成为行业罕见的安全佳绩。此次专项行动的推出,正是要在这一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违规商家的约束,全面升级风控体系,守护用户的核心利益。

5个月,0冻结,100%安全守护:C2C安全标杆

过去的五个月里,火币HTX C2C甄选站凭借严格的商家准入机制、全天候风控系统与100%赔付承诺,让用户的出入金体验前所未有地安全与高效。用户无需担心因商家违规而遭遇司法冻结,火币HTX用实际成绩兑现了承诺。

然而,市场上依然存在部分商家违规企图,如非实名付款、恶意引流、低价挂单套利等行为。为了确保C2C交易长期的稳定与安全,火币HTX选择主动出击,开启“违规商家专项打击行动”。

违规行为零容忍,违规即清退

火币HTX C2C风控秉承“零容忍、全覆盖、深溯源“原则,进行实时风险监测、通过智能识别技术进行7×24小时安全防护,全力保障用户资金安全。此次专项行动明确重点打击以下违规行为:

● 非实名付款:无论个人或企业账户,一经查实立即清退,保证金冻结,永久限制账户功能;中间商“资金不过账”直接构成严重违规,保证金冻结期最长可达180天。

● 司法冻结风险:若因商家问题导致用户账户冻结,将直接触发清退机制。

● 恶意广告与引流:低价挂单引流至高价成交、违规拉人至外部平台等行为,全部纳入重点整治。

● 其他违规:如未按规定履行管理义务、拒不配合平台调查、恶意逃废债务等,都将执行严厉处罚。

火币HTX再次重申,对于任何损害用户资金安全的行为,火币HTX均持“零容忍”态度,一经查实,违规者将面临立即永久封禁、全额扣除保证金并列入行业黑名单的终极处罚。

专项行动三阶段,风控体系全面进化

本次行动坚持“全面排查、精准打击、长效防控”原则,将分阶段实施:即日起至8月29日为第一阶段,集中排查与处置违规账户;8月29日至9月10日为第二阶段,公布典型案例并优化风控模型,推出商家信用分体系;9月10日后进入长期阶段,定期发布交易环境报告,持续升级风控策略,主动接受用户监督。

与此同时,平台的风控体系将全链条升级:

● 全天候巡检系统:AI+专家双联动,7×24小时巡检,无死角实时监控,毫秒级风险拦截;

● 大数据预警模型:每日自动扫描超20项多维度行为数据,提前识别潜在风险;

● 末位动态清退:严格执行“月度精英商家”考核制度,不达标商家将遭定期淘汰与清退;

● 深度溯源打击:任何一起用户冻卡事件都将触发一级溯源响应,锁定风险源头,并立即更新风控规则,实现“发生一起,歼灭一类“的精准布控;

● 极致严格的准入与复审机制:大幅提升商家认证门槛的同时,在营商家执行严格的季度定期复审,确保稀缺的商家席位属于最可靠、最专业的伙伴;

● 风控学院持续赋能:每月开设“风控学院“专项培训,推动形成“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想违规”的行业氛围。

火币HTX强调,“0冻结+100%全额赔付”的双保险机制将持续执行,用户若因商家违规导致司法冻结,平台将全额兜底,用户资金不受牵连。用户也不必担心任何冻卡风险,平台的保障机制始终在背后护航。

甄选站上线5个月以来,火币HTX用“0冻结”的成绩证明了风控与机制的可靠。如今再度升级,启动“违规商家专项行动”,是平台对用户安全的再次承诺。未来,火币HTX将继续以行业高标准要求商家,用严格风控守护用户资金安全,携手用户共建透明、公平、安心的C2C交易环境。

关于火币HTX

火币HTX成立于2013年,经过12年的发展,已从加密货币交易所成为一个全面的区块链业务生态系统,涵盖数字资产交易、金融衍生品、研究、投资、孵化和其他业务。

火币HTX作为全球领先的Web3门户,秉承全球扩张、生态繁荣、财富效应、安全合规的发展战略,为世界虚拟货币爱好者提供全面、安全、可靠的价值与服务。

如需了解更多火币HTX信息,请访问https://www.htx.com/或HTX Square,并关注X、Telegram和Discord。如有进一步的疑问,请联系glo-media@htx-inc.com。

Bitlayer 宣布将于 8 月 27 日开启领取空投领取,持续为一个月

Posted on 2025-08-26 17:0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 Bitlayer 官方披露,其原生代币 BTR 空投计划将于世界标准时间 8 月 27 日 10:00 开启领取,有效期为一个月。

此次空投分配包括生态系统激励(占总量 10%)和币安助推器与预 TGE(占总量 2.66%)。符合条件的用户包括 Bitlayer 竞赛中心的 BTR、宝石和积分持有者,以及超级竞赛抽奖参与者等。

奖励解锁规则为:超级赛车及社区活动奖励在 TGE 时 100% 解锁;Racer Center积分及合作伙伴活动奖励在TGE时解锁80%,其余部分分别在6个月及12个月后解锁10%。

此前消息,Bitlayer公布代币经济学:总量10亿,初始流通26.16%。

Orderly 提案:拟将最多 60% 净手续费用于 ORDER 回购

Posted on 2025-08-26 16:5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 Orderly社区发起提案#2,计划将最多60%的净手续费用于ORDER代币的定期回购,并分配至两部分:50%以esORDER形式奖励给质押者(3个月线性解锁),50%存入社区治理钱包,后续通过治理决定其用途(如销毁、流动性引导或激励)。

此外,现有基于USDC的质押奖励系统将被替换,质押者可领取现有USDC资金并保留权益。同时,VALOR机制将调整为与esORDER奖励挂钩,确保质押者权益在过渡中得到保留。

投票截止时间为 9 月 1 日。

某地址向币安充值 129.4 万枚 LINK,价值约 3008 万美元

Posted on 2025-08-26 16:4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链上分析师 Ai 姨(@ai_9684xtpa)监测,一个持有 129.4 万枚 LINK 代币的地址已将全部代币充值至 Coinbase 交易所,价值约 3008 万美元。

该地址此前于 8 月 15 日以均价 23.69 美元从 Binance 交易所提取这些 LINK 代币,当前充值时 LINK 价格为 23.25 美元。

 

某聪明钱卖出 3,516 枚 OKB 获利 394%,转投 MNT

Posted on 2025-08-26 16:4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链上分析平台 Lookonchain(@lookonchain)监测,地址为 0xEB8d 的交易者售出其一年前购入的 3,516 个 OKB 代币(约合 65.89 万美元),获利 52.55 万美元,收益率为 394%。该交易者随后买入 79,984 个 MNT 代币,交易额约为 9.918 万美元。

 

泰国上市公司 RSXYZ 拟筹资 580 万美元购买比特币,三年内目标持有 3,333 枚

Posted on 2025-08-26 16:3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 BitcoinTreasuries 消息,泰国上市公司 RSXYZ 计划通过发行新普通股筹集 580 万美元资金,用于购买比特币。该公司设定了在未来三年内持有 3,333 枚比特币的目标。

火币HTX已上线ONT永续合约,并启动合约交易派对

Posted on 2025-08-26 16:22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官方公告,火币HTX已于8月26日上线ONT/USDT永续合约,最高杠杆20倍。同时,火币HTX于8月26日16:00至9月2日16:00(UTC+8)启动ONT合约交易派对,总奖池高达10,000美元。

活动期间,用户完成报名,并参与ONT/USDT合约交易,累计有效交易额≥10,000 USDT,即可根据交易额排名瓜分奖池;合约新用户完成ONT/USDT合约交易还将获得专属福利。

Eclipse Labs 宣布进行组织重组,替换 CEO 并裁员 65%

Posted on 2025-08-26 16:17

深潮 TechFlow 消息,8 月 26 日,据 Eclipse Labs 官方 X 披露,该项目宣布进行组织重组。Sydney(@0xSydney) 将接替离职的Litquidity(@0xLitquidity) 担任 CEO 一职。为配合项目新战略,Eclipse Labs 已裁减 65% 的员工。此次调整后,项目将把重心转向在其二层网络基础设施之上开发应用。

Eclipse Labs 表示,项目致力于将 Web2 规模的应用带入链上的使命保持不变,未来将继续与社区、代币持有者和利益相关者一同推进项目发展。

Solana 10 万 TPS 热议:理想实验的本质与升级背后的性能信心

Posted on 2025-08-26 16:12

撰文:Haotian

这两天,围绕 Solana 10W TPS 的讨论声音又多了起来,原因是 @cavemanloverboy确实在 Solana 主网上跑出了 10 万 + TPS,但大部分人并没有搞明白这个数据背后的意义:

1)首先,cavey 这次实验本质上是在「理想条件」下的极限测试。这意味着这并不是 Solana 主网的常态性能,和测试网环境下的实验室数据有差异,但大差不差。

因为他采用了用了 noop(no operation)空操作测试程序,顾名思义,就是只做最基础的签名验证就直接返回成功,不执行任何计算、不改变任何账户状态、不调用其他程序,且每笔交易只有 200 字节,远低于正常交易的 1kb+。

这意味着,这次 10W TPS 的测试实在非正常交易环境下算出来的,它测试的是 Solana 网络层和共识层的极限吞吐量,而非应用层的实际处理能力。

2)这次实验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 Frankendancer 验证器客户端。简单理解,Frankendancer 是 Jump Crypto 正在开发的 Firedancer 验证器的「混血测试版」——把 Firedancer 已完成的高性能组件嫁接到现有 Solana 验证器上。

其实就是用华尔街那套高频交易技术栈,重构了 Solana 的节点系统,通过精细的内存管理、自定义线程调度等底层优化实现的性能提升。但仅仅是部分组件的替换,就可以实现 3-5 倍的性能提升。

3)这个测试实验说明,Solana 在极理想状态下是可以实现 TPS 达到 10w + 的,那为什么日常只有 3000-4000 的 TPS?

简单总结大致有三点原因:

1、Solana 的 POH 共识机制需要 Validators 不断投票来维持,而光这些投票交易就占据了 70% 以上的区块空间,这给正常交易留下的性能通道就收窄了;

2、Solana 的生态活动经常会存在大量的状态竞争行为,比如 Mint 新 NFT 或新 MEME 发布时,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笔交易抢占同一个账户写入权限,导致失败交易比例比较大;

3、Solana 生态存在的套利机器人为了抢 MEV 利益,可能会发送大量的无效交易,存在资源浪费行为。

4)不过,即将到来的 Firedancer 的全面部署和 Alpenglow 的共识升级将会系统性解决这些问题。

Alpenglow 共识升级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把投票交易转移到了链下相当于为正常交易释放了 70% 的空间,同时可以将确认时间降低到 150 毫秒,让 Solana 的 DEX 体验无限接近 CEX。此外本地费用市场的启用也能避免单个程序的 Fomo 火爆造成全网拥堵的尴尬现状。

Firedancer 的好处除了性能优化提升之外,关键是实现了客户端的多样性,让 Solana 像以太坊意义昂有 Geth Nethermind 等多个客户端,在去中心化,单点节点故障方面有直接提升。

以上。

所以,Solana 10W TPS 的讨论懂行的人看到其实是对于 Solana 未来升级的客户端和共识协议的信心,不懂行的则试图靠 TPS 军备赛给 Solana 拉存在感(尽管 TPS 比拼已经过时了),但实验背后的意义看懂的话还有挺有收获的,科普一下,分享给诸君。

文章分页

上一页 1 … 16 17 18 … 95 下一页

近期文章

  • 瑞银集团披露持有 41,171 股 American Bitcoin 股票
  • 10 条香港区块链监管环境观察:中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 某鲸鱼持续看多 ASTER 38 天后再次加仓,当前持仓价值 286 万美元
  • 「巨鲸」加速抛售比特币,但仍称不上恐慌信号?
  • 比特币要和「加密货币」分手了吗?

归档

  • 2025 年 11 月
  • 2025 年 10 月
  • 2025 年 9 月
  • 2025 年 8 月
  • 2025 年 7 月
  • 2025 年 6 月
  • 2025 年 5 月
  • 2025 年 4 月

分类

  • 1kx (1)
  • 21Shares (1)
  • a16z (1)
  • Aave (3)
  • ai16z (1)
  • Alameda Research (1)
  • Alpaca (1)
  • Arbitrum (1)
  • Ark Invest (1)
  • Arkham (1)
  • Avail (1)
  • Azuki (1)
  • Base (1)
  • Berachain (1)
  • Bitget (8)
  • BlackRock (3)
  • Brian Armstrong (1)
  • BTC (4)
  • Bybit (2)
  • Canary (1)
  • Cathie Wood (1)
  • Coinbase (3)
  • Coinbase Prime (2)
  • Coinbase Ventures (3)
  • CoinDesk (2)
  • CoinGecko (1)
  • Cointelegraph (1)
  • COMP (1)
  • Compound (1)
  • DAO (1)
  • DATA (2)
  • DeAI (1)
  • DePIN (1)
  • DEX (3)
  • EARN (1)
  • Eliza (1)
  • ETF (4)
  • ETH (4)
  • Ethos Network (1)
  • Fartcoin (2)
  • FDUSD (1)
  • FLock.io (1)
  • FLUID (1)
  • FUEL (1)
  • Gas (2)
  • GPU (1)
  • Grayscale (1)
  • IEO (1)
  • Inception (1)
  • IOG (1)
  • Jupiter (1)
  • Kairos (1)
  • Kaito (1)
  • Launchpool (1)
  • Layer2 (1)
  • Liquidity (1)
  • Magicblock (1)
  • Mango Markets (1)
  • Mechanism Capital (1)
  • Meebits (1)
  • Meme (3)
  • Netflix (1)
  • NVIDIA (1)
  • Ondo (1)
  • OpenAI (2)
  • Paradigm (1)
  • Polygon (3)
  • Pudgy Penguins (1)
  • pump.fun (1)
  • Raydium (2)
  • Robert Leshner (1)
  • Robinhood (1)
  • Sam Altman (1)
  • SEC (4)
  • Securitize (1)
  • SideKick (1)
  • SNX (1)
  • SOL (1)
  • Solana (3)
  • Stani Kulechov (1)
  • StarkWare (1)
  • STO (1)
  • Stripe (1)
  • SunDog (1)
  • SunPump (1)
  • Synthetix (1)
  • TechFlow (25,756)
  • The Block (2)
  • Tron (2)
  • TRX (1)
  • Upbit (1)
  • USDC (3)
  • WBTC (2)
  • Web3 (4)
  • WLD (1)
  • WOO X (1)
  • Xai (1)
  • Zora (1)
  • 交易所动态 (8)
  • 人工智能 (1)
  • 以太坊 (4)
  • 以太坊基金会 (1)
  • 信托 (1)
  • 借贷 (2)
  • 公链 (1)
  • 基础设施 (1)
  • 大额投融资 (1)
  • 存储 (2)
  • 孙宇晨 (2)
  • 安全 (2)
  • 富达 (1)
  • 工具 (2)
  • 币安 (7)
  • 快讯 (26,899)
  • 托管 (1)
  • 指数 (1)
  • 支付 (1)
  • 数据 (6)
  • 数据追踪 (4)
  • 智能合约 (1)
  • 未分类 (311)
  • 模块化 (1)
  • 欧洲 (1)
  • 欧盟 (1)
  • 比特币 (7)
  • 永续合约 (1)
  • 治理 (1)
  • 波场 (1)
  • 游戏 (3)
  • 火币 (1)
  • 灰度 (1)
  • 特朗普 (5)
  • 社交 (2)
  • 稳定币 (3)
  • 空投 (6)
  • 纳斯达克 (1)
  • 美国 (6)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3)
  • 英伟达 (2)
  • 英国 (1)
  • 萨尔瓦多 (1)
  • 融资 (3)
  • 行情异动 (7)
  • 贝莱德 (1)
  • 质押 (4)
  • 赵长鹏 (1)
  • 跨链 (3)
  • 跨链桥 (1)
  • 迪拜 (1)
  • 重要消息 (45)
  • 金库 (1)
  • 钱包 (4)
  • 阿根廷 (1)
  • 阿里云 (1)
  • 隐私 (2)
  • 项目重要进展 (9)
  • Bluesky
  • Mail
©2025 WT快讯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