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孟岩的区块链思考
美国国会通过 GENIUS 法案之后,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 2025 年 7 月 18 日下午已经签署,使之正式成为法律。
美国每年都会通过很多法律,但是这次的稳定币立法,一定会被作为现代货币史上最重要的几个里程碑事件之一,堪与布雷顿森林会议和尼克松冲击并列。
到目前为止,中文社区里对于美元稳定币的讨论,主要聚焦在它所带来的创新机会和财富红利,对于其所带来的挑战关注远远不够,更少有人愿意明确的指出,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严重落后,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其实也不只是中国,每一个非美元经济体,现在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由于区块链在技术上的穿透性,由于美元稳定币接近百分之百的统治地位,更由于美国在稳定币立法上突然变脸,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攻势,对于美国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来说,一场对货币主权的保卫战已经无可逃避。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都已经门户大开,美元稳定币开始长驱直入,正在下沉到民众的日常经济活动当中。在巴西和阿根廷,美元稳定币支付已经深入生活,极为普遍。在尼日利亚,有报道说多达三分之一经济活动由 USDT 支付。现阶段这些国家都没有能力对这部分经济活动实施监管,更不用说征税。这意味着他们的这一部分经济活动,在管理和财政层面脱离了本国控制,实质上被纳入了广义的美元经济体。
大多数国家不可能坐视这种数字经济殖民的蔓延,但是应该怎么办呢?关起门来另搞一套,或者干脆严防死守,禁止稳定币?过去几年很多国家就是这么干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但难以奏效,而且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潜在问题,就是在金融、互联网、AI 和其他科技领域的长期竞争中掉队,彻底落后。某种意义上,今天很多国家面临的挑战,就是过去的消极态度的直接后果。
简单的复制粘贴也很难奏效。最近,多个国家的一大批金融机构和企业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稳定币发行计划。但是恕我直言,那种认为搞一张稳定币发行牌照,然后开个轰轰烈烈的发布会,然后就可以搭上稳定币经济这支火箭一飞冲天,甚至就可以为本国货币在链上经济里争得一席之地的想法,未免太过于天真了。发个稳定币很简单,问题是你怎么把它分发出去,溢出自己的生态圈,说服千万级甚至亿级的用户扔掉手里的美元稳定币去用它?你怎么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创新者去围绕你的稳定币开发钱包、托管、支付、兑换、借贷等等应用?怎么能让电商、游戏、直播、社交这些互联网主流应用采纳你的稳定币?如果说在传统金融领域与美元竞争已属极高难度,那么在稳定币领域与美元竞争,其难度至少翻十倍。要想取得哪怕一点进展,必须付出超乎想象的巨大成本与长期努力,并保持极其清醒的判断力。
怎么办?
在讨论对策之前,恐怕应该先问一个问题:事情是怎样落到这个地步的?
区块链不是什么突然冒出来的新技术,美元稳定币也不是一夜之间做到 2,600 亿美元和 99% 市占率的。稳定币革命不是突袭,更不是偷袭,而是一场事先声张的大进军。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无数区块链领域的专家反复提醒,区块链及数字货币技术对于传统金融体系具有降维打击的优势,是一项需要提前规划、提前布局、抢占先机的战略性技术,如不积极应对,未来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然而这么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和产业界对此置若罔闻,非要把事情拖到现在这样被动的局面。相比之下,为什么面对同样具有颠覆性和巨大风险的 AI 技术的进展,各方就有那么高度的敏感性和那么强烈的追赶意识?主流舆论就能摆出那么澎湃的热情和那么乐观天真的态度?如果能拿出对待 AI 一半的积极来对待区块链和稳定币,那么今天在稳定币领域绝不至于出现美元独霸天下、其他货币可以忽略不计的局面。如果今天有两三种非美元稳定币能够与美元分庭抗礼,那么未来几年围绕稳定币的竞争,一定会有更多的变数与精彩。
可惜!可叹!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没有及时引起关注吗?不是。从 2014 年起,国内围绕区块链和数字资产的研究与讨论经历了多轮起伏。无论是学界的前瞻探索,还是产业界的技术试验,甚至包括监管机构的阶段性调研,相关声音和努力从未中断。各类智库、研究院、高校实验室都曾推出过颇具深度的分析报告,金融行业也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过多次闭门会议与沙盘演练。可以说,至少在知识层面,我们并非毫无准备,甚至某些观点的深度和前瞻性,在国际范围内也属领先。
是道理没讲清楚吗?并不是。在 2019 年 Facebook 宣布 Libra 稳定币计划的时候,行业内对于区块链和稳定币的讨论已经非常深入了。现在如果有人回去翻看一下当时一些领先的研究机构,比如数字资产研究院所编撰的系列报告,应该说今天能够看到的想到的所有问题,当时都已经看到和想到了。甚至当时对很多问题的讨论,比今天那些短视频里三个月速成的稳定币专家要全面和深刻得多。
是表述不专业吗?也不是。很多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很早就大力发声。例如,金融学博士肖风先生从 2016 年开始就以非常专业的语言论述了区块链在技术上的优越性,尤其是对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支付、清算、结算三位一体、一步到位的技术特点反复强调。他明确指出,仅这一个点,就将带来百倍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最终引起金融基础设施的一次升级换代,大势所趋,不可阻挡。这个逻辑不可谓不清晰,论证不可谓不专业,并且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是因为币圈乱象导致人们发生误判吗?对于大众来说或许如此,但是对于真正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样的借口并不成立。早在 2016 年,在国内的区块链讨论中,就明确将具有投机型的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区分开。2019 年之后,随着对“产业区块链”的讨论逐步加深,行业内早就对于使用区块链进行存证、确权和价值转移的应用边界和管理原则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如果能够被重视起来,根本不至于出现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的问题。
那么原因何在呢?
前几天听到一个说法,在一个高层次的封闭会议上,一位金融官员承认说,几年前就已经对稳定币及区块链技术的颠覆性潜力有充分了解,但由于拜登政府对区块链持拒斥态度,因此当时判断该技术没有前途。没有想到,特朗普上台以后,这么快地改变态度并推进稳定币立法,令人措手不及,导致现在非常被动的局面。他总结说,看来以后对于技术创新还是要报以更主动的态度。
无独有偶,我本人近期频繁地与传统金融专家交流稳定币相关话题,并展示了我们开发的稳定币智能支付和数字票据相关的解决方案。有一位华尔街的金融专家看完以后对我说,这些应用如果大规模铺开,势必对传统银行的相关业务产生颠覆性冲击,重新连接客户、资金与业务的关系。不过,华尔街并非不知道这一点,甚至很多大型银行在内部已经使用区块链多年,对其优势和颠覆性非常清楚。但是他们觉得,正是因为区块链具有极强的颠覆性,监管层一定会基于保持稳定的出发点,暂时压抑区块链的发展,“以维持金融行业的稳定”。而在拜登政府时期,当局的确与华尔街保持了这样一种默契。如果不是特朗普这种喜欢掀桌子的非常之人上台,如果不是美联储、华尔街与白宫的关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很难想象美国政府会在这个时候放稳定币这只猛虎出笼。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在澳大利亚,我们于 2023 年初参与了澳洲央行 CBDC 的试点,并获得优胜名次。澳洲央行对这次试点中 CBDC 和稳定币展现出来的技术优势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评价之后,却决定继续留中不发,无限期推迟 CBDC 和稳定币的落地计划。在与央行官员私下里的沟通中,他们告诉我,CBDC 和稳定币受到澳洲商业银行的集体抵制,整个试点项目从一开始就注定只是一场创新秀,不会有突破性的影响。在新加坡,政府在持续多年对区块链和数字资产行业采取宽容和支持的态度之后,在今年大选之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据分析,新一届政府对于稳定币和数字资产为金融行业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感到忧虑。
综上可见,大家其实早已知道区块链和稳定币的技术优势,甚至也认同这是大势所趋,但是因为担心其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对于既有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的冲击,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一种刻意的麻木和迟钝。或者换一个简单的说法,大家都头脑清醒地装睡,以求让美梦持续得更久一些。
对比一下 AI,这一点更加清楚。严肃地来说,AI 所具有的颠覆性,比稳定币和区块链有过之而无不及,其风险更全面,程度更深,潜在破坏性更大,后果更不可预测。如果说压抑区块链发展是为了控制风险,保持稳定,那么对 AI 更当如此。但是在 AI 竞争当中,硅谷自然而然地打响了第一枪,因此没有人观望,没有人犹豫,没有人深思熟虑,大家第一时间全副武装投入竞争,大干快上。而在区块链领域,人们却长期形成了一个诡异的默契,那打碎美梦的第一枪,一定不要由我来放。
好的,现在特朗普不由分说的放了这一枪,而且他很清楚,在所有人都在观望、推诿、装睡的这段时间里,美元稳定币已在全球链上空间悄然完成了统治性部署,覆盖了用户、场景、流动性和开发者网络。可以说,棋盘已经摆好,只等落子。而特朗普所做的,不过是顺水推舟地将这张本已蓄势待发的王牌打出,一纸法案,把一个“超主权的美元网络”堂而皇之地推上了历史舞台,把一份赤裸裸的战书甩在了每一个非美元经济体的面前。对外,它宣告了全球货币格局的重组进入实质阶段;对内,它重新定义了美国国家机器与科技、金融、资本市场之间的协同方式。对于世界来说,从此之后,这将不再是一个可以拖延、可以模糊、可以“边试点边观望”的话题,它将成为压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央行、财政部和监管者案头的当务之急,成为绕不过、逃不掉的现实挑战。
如何应对这个挑战,恐怕是一个要花很多年来回答的问题。但在进入解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要敢于承认:我们错过了机会,我们误判了形势,我们用对短期稳定的执念和侥幸捂住双眼,对钢铁般坚硬的技术逻辑视而不见。
在这场新的全球金融秩序重构的起点上,我们也许应该先放下傲慢与偏见,对区块链说一声对不起。不是为了情绪释放,而是为了重新建立理解的起点。我们要重新认识这项技术所代表的生产关系革新,要重新拥抱这一代开发者所推动的制度实验,要重新规划我们在全球数字价值网络中的位置。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在这一场关乎未来全球格局的数字经济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位置。